1991年,曾经强盛到足以和美国相抗衡的苏联宣布解体,一夕之间,这个大国分解为15个国家,往日辉煌之景不再,徒留一片狼藉,令人唏嘘。
而此时同属这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也陷入了一片恐慌,毕竟身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的崩塌对于不少国家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他们又有什么力量能够和美国抗衡呢?
因此,不少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同阵营的国家为中国的发展感到担忧,但是不少西方国家已经做好准备,等着我国的崩溃。
此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步步危机,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然而邓公的一番操作,却将走在悬崖边上的中国挽救了回来,不仅没有出现崩溃的情况,反而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让同阵营的国家直呼“这就是个奇迹”,也让西方国家看了个“寂寞”。
那么邓小平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带领中国从困境中走过来的呢?
1991年苏联解体,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来说,少了一个“领头羊”,对于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来说少了一个有力的对手,尤其是两极冷战格局的瓦解,使得不少国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立场和发展。
而苏联解体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便成了中国,彼时我国的国力羸弱,因此不少国家已经做好了看我笑话的准备,甚至有人断言:不出几年,中国一定会走上苏联的老路,就算不会四分五裂,政权也会在摇摇欲坠中彻底瓦解。
没有了毛主席的中国,究竟能撑到何时?
但是戈尔巴乔夫曾说:“苏联之所以走向解体,是因为没有一个邓小平。”
在这关键时刻,一年前就已经辞去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职的邓小平重新站出来,以年迈之躯重新撑起了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
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亲自走过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针对国内外局势,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发表的重要讲话,明确点出了当前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并且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重新定义了中国的发展方向。
对于中国的未来,邓小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杞人忧天,反而颇有种迎难而上的感觉。
面对邓小平的心态,有人感到疑惑,中国几乎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为何这位老人还是这么坦然呢?
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邓小平就已经看到了苏联内部存在的问题,并且为解决这样的问题思考了许久。
苏联解体的原因不仅仅是和美国等西方国家争斗的结果,很大程度上还有其内部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权利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这样的模式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发展,可是却并没有显示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足够的优越性。
随着苏联的发展,人们的需求日益增高,在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然而苏联的发展模式并没有提供给民众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甚至出现了倒退的情况,这样的状况使得苏联的民众们怨声载道,尽管此时的苏联看上去依旧如日中天,但实际上却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其次,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制度并没有对已经千疮百孔的苏联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将苏联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就出现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制度下愈演愈烈,“贵族”之间的联姻、层层相护,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导致苏联政府逐渐远离了群众,加剧了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
不少民众曾走上街头,反对这种特权阶层的产生,但是这样的做法无疑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后来上任的两位领导人还没来得及改善这样的矛盾,就先后因病逝世了,戈尔巴乔夫这才登上了苏联领导人的位置。
可是戈尔巴乔夫没有抓住国内的主要矛盾,推行了错误的改革方针,导致矛盾加剧。
同时总统制的做法削弱了苏共对于国家和军队的领导权力,叶利钦借机成为了俄罗斯的总统,对苏联的思想路线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此时的戈尔巴乔夫再想挽救即将崩溃的苏联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除此之外,严重的军备竞赛对苏联的经济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此前阿富汗战场俄形势也对苏联产生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也就造成了苏联内部民族主义之间的矛盾、不同的领导人对重工业或者是农业极端的追求,苏联无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无论是解决民众矛盾还是恢复经济发展都难如登天。
与此同时,外界的干扰,西方国家的插手进一步推动了苏联矛盾的加剧,导致苏联走向了解体。
所以邓小平早就已经看出来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并开始考虑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
1980年,在苏联国内逐步走向混乱的时候,邓小平为稳定国内的情绪,就发表了重要的讲话,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这是当时中国保证稳定的基础。
对外,邓小平强调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我国的原则上,积极建立外交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地位,同时建立完善的经济贸易体系,提升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稳定性,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邓小平说:我们应当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结盟,不拉帮结派,来者是客,我们反对霸权,也反对侵略,我们也将为建立一个良好、可循环、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努力。
这是邓小平为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做出的改变,这个政策的提出也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土壤。
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际,我国的改革开放体制基本上已经成熟,但是此时改革开放又遇到了一个新的瓶颈,原本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了,甚至成了一个“阻碍”。
我国究竟要何去何从?成了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小平此时又不慌不忙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现市场经济。”
早在1979年的时候,邓小平就已经指出:市场经济并不是只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存在。
不少人将邓小平的想法理解为,想要走资本主义的路线,对此邓小平表示:要进行经济改革,我们可以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优势,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尽管许多人对此并不认可,但是邓小平依旧力排众议,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事实证明,在当时的背景下,邓小平的这个决策,十分具有远见卓识,不仅成功的挽救了中国的经济形势,还使中国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向现代化发展迈开了步伐。
为了明确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方向,邓小平特意在1992年年初之时,开启了一趟南方之行,他走过深圳、广州等地,没经过一片地区,就能安定民心,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经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行。
这次二十多天的南方之行,让人们对中国的未来树立了更多的信心。
在这一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他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并且明确了当下中国应该做的事情。
面对人们提出的质疑,邓小平也是毫不客气地表示:“谁反对就让他去睡觉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将推翻原有的经济制度,也并不是走资本主义的路线,而是在原来的制度上进行改进,这两者是可以分开谈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坚定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
历经南方之行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邓小平的政策表示支持,毕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市场经济的模式推广的较为广泛的地区,已经起到了初步的成效,尤其是一些南方城市,经济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了正轨,同时一只脚也已经迈向了现代化的门槛。
因此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尽管仍旧有人质疑,可是不得不承认,这步“险棋”救了中国,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发展,避免了中国落入和苏联一样的困境。
后来有人问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解体有什么看法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苏联缺少一个像邓小平一样的人。”
尽管戈尔巴乔夫对于经济和政治的敏感度一直为人诟病,但是这句话足以证明,他对于邓小平的能力是认可的,同样也承认正是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才走过了那段艰难的时期。
得益于邓小平对于经济制度改革的宏伟蓝图,整个国家的发展也逐渐走向了正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期待着中国经济崩溃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就连西方国家也对此感到惊讶不已。
事实证明,邓小平的决策是正确的,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条件下,外资的引入极大地调动了市场生产的活力,将经济的流动性调配起来,极大地为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拜托了经济发展的困境。
仅仅几十年时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就已经逐渐赶超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连一向不可一世的美国,也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在这场变革中国,苏联走向了灭亡,而中国却走向了成功,足以证明一成不变并不是一件好事,适当的变化、推动,才能带领一个国家走上新的征程。
如今苏联解体后大大小小的15个国家也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俄罗斯在尝试过“休克疗法”之后,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尝试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如今的国力虽然比不上苏联的强盛时期,但是对于俄罗斯来说也算是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发展。
事实证明,邓小平曾经在南方之行,对新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