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福州宴席吃到最后时要上甜点。为什么上甜点?
有这么个说法:人的胃应该是自动分成几个区间,一个区间装鱼肉等荤菜,一个区间装着素菜,这甜品是用来填空隙的,几相中和后就达到平衡了。在福州话里“呀颠啊”(很甜啊)有美满之意,吃了各式菜品后,来一些甜点、甜汤能解腻,令人口齿舒爽。嘴上有味儿,幸福感倍增。芋泥,便是宴席里最常见的压轴甜点。
芋泥(图片 | 豆果美食小视频)
上好的芋泥芋香浓厚,入口甜,口感绵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甜却不腻,这就很考验制作者手艺了。
芋泥的用料和做法都很简单,但越是简单的菜肴,越讲究食材与细节。地道的芋泥,制作上讲究三要素。
其一,要好芋头——槟榔芋。从前多用福州北部山地种出的槟榔芋。那里温差大日照强,种植出的芋头个大,芋肉淀粉质感强、易熟、口感绵糯细腻、香味浓厚。福建北部山区的福鼎槟榔芋就美名远扬。
槟榔芋“沙沙”。福州有老话形容一个人老道、自作主张,不按常理规则做事,就说“这个人跟槟榔芋一样沙沙。”“沙沙”用于形容抓一把沙子握在手中,沙会从手中不自主地流出去的那种感觉。这种适合做芋泥的芋头必须是有强烈粉质感的。
槟榔芋(图片 | 搜狐·新菜参考)
槟榔芋(图片 | 搜狐·新菜参考)
其二,不用植物油,用热猪油。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有“炒青菜须用荤油,炒荤菜当用素油”的见解。民国诗人兼学者陈衍在他的《烹饪教科书》(中国第一部烹饪教材)中说:“荤菜沾素菜气味减其肥腻。素菜吸荤菜膏脂,变为清腴。”用猪油调和芋泥也是这个道理。
猪油特有的香味,当与芋头相遇,使芋泥的口感更加滑腻,并把芋头原本的香气带动出来,就像为朴素的芋头披上了一件低调又奢华的外衣,变得熠熠生辉。最好用现煸的猪油,带着温度的猪油会和芋头融合更为自然和谐。
猪油(图片 | 搜狗图片)
说到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当年林则徐赴外国使节的宴会时,英国人上了一道冰淇淋,他看见冰淇淋上冒着白烟,以为是热菜太烫,就吹了吹,这个举动被外国使节当作笑柄。过了些日子,气不过的林则徐回请外国使节,在宴席上端出家乡的芋泥,介绍说是“福州冰激凌”,看到美食,使节们拿起勺子就吃,哪知被不冒热气的芋泥烫了一嘴泡。
这个故事以前一直作为彰显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智慧心来传播的,不过可以get到芋泥的一个特征:蒸透后,由于富含猪油,热量不易散发,表面虽然看不到热气腾升,享用时却不可低估其热度,以免烫伤喉舌。
其三,白砂糖的量要足。不甜就不是甜品。就像老话说的“做芋泥没功夫,糖油做师傅”。
白砂糖(图片 | 搜狐·糖泰宗科技)
台湾翻译家林月文女士的《饮膳札记》中详细描述了她做这道菜的过程:
“......大概需要三个大芋头,去皮后约在一斤半左右,猪油最好是买生肥肉,自己熬炼出来,比较纯净香浓。量约在八、九两 ,熬成一碗左右。至于砂糖,则可备半斤。红枣是布置芋泥面上以收视觉效果,.....至于桂花酱,也是用以提味,一小撮便可,倘不用亦无碍。”
“将去好皮的大芋头横切成两公分厚度的大片,平排于铝制蒸锅上。用大火蒸至每片芋头都熟透,然后趁热用干净全无荤腥气味的刀背,或大型汤匙, 将芋头片碾压成泥状。......但芋泥之可口处在于松软细腻,所以这一层碾压的过程十分重要,千万偷懒不得,务求彻底碾妥,不留残余颗粒才好。”
林月文的做法可以做教科书来读了。手工碾压的芋泥,不会成糊状,入口有质感,不易生腻,这就是关键。
芋泥制作(图片 | 豆果美食小视频)
由于芋泥太过朴素,在视觉上难以勾起人的味蕾,因而人们习惯在出锅前用芝麻、红枣、梅舌(用食红和蜂蜜腌渍的白萝卜)等进行点缀。
没牙伯花生汤店芋泥(图片 | 福州今日热点微博)
点缀了梅舌的芋泥品相大增
现在普通人家少有自己做芋泥了,大概是因为做芋泥的程序较多而费力费时,不太适合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吧。不过每到过年节的时候,专门制作传统芋泥的老店,如醉仙楼、聚春园、味中味等,门口就排满长队,芋泥成品被速冻成方便食品分散到家家户户的餐桌上。而日常里,作为小食甜品流传的最成功店家是福州小吃名店“没牙伯花生汤”,他家的芋泥每一份就只是拳头大小的碗儿,甜度恰到好处,正迎合了现代人的需求。
饮食文化中酸甜苦咸鲜,人各有爱。甜是其中一味,如果过多顾虑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你可能会错过很多美味。不要贪多,就这么美美地来上一口,才不枉生在福州啊!
作者:还是懒星
编辑:戚彧卿
END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