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长理论的例子(为何却被长袍代替)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2-06 16:50:05

20世纪初期的西方国家盛行一种“裙长理论”,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者乔治泰勒在1926年提出,讲到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可以从女人裙子的长短反映出来。他认为国家经济大好时,多数女性在物质追求上相对富裕,会穿着短裙来炫耀丝袜。


反之,经济萧条时,会身着长裙来遮蔽下身,以掩饰他们处于买不起丝袜的穷迫之境。虽然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裙长理论”并不完全可取,但凡事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将这个理论带入到伊朗还是比较合适的。伊朗也曾有过短裙盛行的繁华时刻,曾以开放著称黑袍与短裙并存,让女性时刻彰显魅力。

但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伊朗女性的身下短裙渐渐地被严实长袍代替,而造成这场转变的缘由不仅仅是经济的兴衰,其核心转折点是对伊朗影响自身的一场重大历史变革-伊斯兰革命,伊朗是如何在这场重大变革中“革风易习”的呢?


那还得从起始说起。伊朗前身为古波斯帝国,位于西亚中东地区,古时国力极其强盛,巅峰时国土达700万平,版图很宏伟,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经过上千年的变迁更迭后,波斯帝国在20世纪初期被礼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父子发动军事政变后掌权,将卡尔扎王朝君王推翻,后来建立巴列维王朝,并在1935年将国号正式改为伊朗。


在巴列维王朝统治下的伊朗一度被渲染上鲜艳色彩,焕发出许多生机,但那种色彩鲜明的世俗化仅持续到80年代初期。巴列维王朝刚刚建立时,礼萨汗便目标明确,建立集权制后放出大量资源来提升国力。制定基础建设计划,大力发展工业,完善医疗条件,建设跨国铁路系统,引进先进思想等等,只为跟进世界发展潮流,让伊朗早日实现现代化。

雄心壮志是可取的。但在统治基础不稳固的条件下进行快速迈进,终究会引起部分权力群体的不满,但暂时无法抑制住礼萨汗的改革脚步。因为在其领导下,伊朗确实是往好的方向在发展,不过步子迈得太大,始终是有弊端的。


大部分宗教群体对世俗化的不满是其一,过度依靠外界力量是其二 。国王政权下的经济弊端和大势更是导致其走向破灭的根本原因。虽然伊朗是石油资源大国,但仅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往现代化靠拢。于是巴列维继位后,一开始就接过了美国伸出的橄榄枝,既可以在这个新生强国的扶持下迅速走向现代化,又可借助他的力量两来制衡英俄两国,慢慢摆脱控制,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巴列维继位的时候,刚好是二战火热时期,伊朗正好卷入其中,被英、苏、美三国“钳制”,巴列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才得三国允许,才得以继任。巴列维本身就亲近西方,愿借助强国力量帮助伊朗尽快实现现代化。所以在其重新上位后,与西方国家关系比以往更加密切。


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将伊朗处于西方强国盟友的重要的位置之中,并在1962年发动白色革命,拟出12条改革原则,将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稳定下来。用石油造就繁华,让伊朗彻底迈入富国行列。这样背景下的伊朗也将世俗化发挥到了极致。


街上处处是短裙,传统服饰被大量摒弃。在国王的要求下,必须贴近现代化着装,而且是强令改革,这一点倒是同“裙长理论”不谋而合了。因为这一时期的伊朗正是经济高峰时,同时被勒令退去传统服饰逐步世俗化,这不正是印证了“裙长理论”的裙子越短,经济越好好吗?


不仅如此,伊朗的许多娱乐文化以及建筑风格都深受西方影响。体育场.公路都是按欧美的标准打造,人人都身着欧美服饰,以少为美。酒吧、赌场、夜总会等现代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伊朗每座城市,酒色笙歌开始成为那个年代伊朗人民的日常生活,但这样的繁华并非永久。


70年代末,“半神”霍梅尼的出现,将巴列维一手造就的世俗繁华挥刀斩碎了。早在巴列维实行白色革命时期,他与伊朗教师阶层的矛盾就已达到了顶点,而霍梅尼正是其中的宗教领袖之一。在推行伊斯兰教革命前,他已经是实业派伊斯兰教的顶尖学者,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


而且手下学生众多,几乎都在宗教中担任要职。正是如此,霍梅尼才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联合庞大的伊斯兰教力量来推翻巴列维的统治,且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也不是偶然。国王在将伊朗带向富裕的过程中,早已埋下许多隐患,也正是这些隐患让巴列维一步步走向毁灭。


其中最为核心的两点为上层贵族的腐败和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均衡。上层人民骄奢淫逸,过着无比奢华的生活,而平民百姓却沦为他们的敛财工具,被压榨的苦不堪言。拿王公贵族来举例,巴列维第三任妻子的加冕典礼上,所用的礼服皇冠上镶嵌有1469个钻石,36块纯绿宝石、36粒美玉和105串珍珠,可以称得上是极度奢华。


国王更是花费了上亿元来举行活动,贵族同样是灯红酒绿,而平民则在贫苦之地苦苦哀嚎。大部分乡村农户的购买力低到可怜,不要说跟贵族比,就算是富足的普通人,生活也比他们过得要好数倍。再加上权力机构内部的极度腐败,也逐渐让民愤开始慢慢堆积。


霍美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起了队伍,公然对抗巴列维政权。这位领袖的第一次亮相是在白色革命时期。1963年,霍梅尼以破坏伊斯兰教为由,与宗教人士一同大骂巴列维。但那个时候,教师基层还未真正团结起来。而且白色革命之后,正是巴列维势大之时。


于是这场反抗的结果是霍梅尼被捕入狱。出狱之后,他并未妥协,继续着自己的抗争,之后再次被捕,并让国王阶层流放出去。就算被流放,霍梅尼依旧没有心死,但他知道当前并不是以巴列维正面对抗的最佳时机,只能私下进行煽动提高影响力,将更多支持者聚集到一起,然后等待一个将巴列维王朝彻底击溃的机会。


他所宣扬的思想为以反抗甚至是殉教来对抗不公和暴政,致力于整合其他没有追随他的反对派教师,可效果并不显著,依旧有很多现代伊斯兰主义者与他背道而驰,但这并不妨碍宗教阶层和普通民众向国王阶层爆发矛盾。在之前,霍梅尼就提过国王政权下会造成的社会经济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一一成真。


到70年代初期,国王巴列维的一系列行为已经彻底激怒宗教阶层,穆斯林们已将心中怒意拉满,只等一个契机爆发,加上社会经济问题造成的贫富差距巨大、经济严重失衡等问题,让国王阶层的矛盾亦格外的突出。此时,宗教力量全面兴起,巴列维王朝已经逐渐失去了主动权,随时可能被动摇。


到1977年影响力最大的现代伊斯兰主义,阿里.沙里阿提和霍梅尼的儿子在同年去世。一个是宗教阶层最大的革命竞争者,一个是至亲,他们的死都被归咎于国王为了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而设立的秘密警察机构萨瓦克手下干的,没了竞争对手,儿子也去世了,霍梅尼彻底疯狂,抓住了这个契机,开展大规模示威活动,其宣扬的思想和画下的蓝图让无数群众信服,同他一起开展反抗活动。


伊斯兰教革命便是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从一开始几百人到上千人,再到上万人,上百万人,示威和抗议整整持续了四个月,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了民心的巴列维王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即使求助美国也无济于事。


反观霍梅尼民心所向,威望和影响力越来越高,被支持者奉为半神。纵使后面巴列维将他驱逐出国,这位半神的影响力也依旧不减。到1978年12月中旬,这场革命的支持者已达几百万人,规模空前,前所未见。面对几百万人的示威,巴列维王朝在无力掌权,邀请反对派首领出任首相,而境外的霍梅尼依旧是众望所归。


1979年,霍梅尼回国,再次拉起反对口号,要将现任首相拉下王座。此时的霍梅尼已如日中天,而且手下实力也允许他做喊口号以外的事,比如发动圣战,让不肯投降的反对者直接消失。经此一役,伊朗的君主政体彻底被终结。


霍梅尼上任掌权花费三年时间将其他派系全部消灭,建立起伊斯兰共和国,确定伊朗政教合一的执政方式。至此,宗教将世俗战胜。把曾经短裙遍地,受西方文化影响极深的伊朗再次拉回到传统宗教理念中来。短裙被彻底退下,黑纱长袍再次披身。


但革命之后的伊朗经济并未在霍梅尼的执政下再次繁荣起来。西方强国对伊朗的直接干预和影响反而更深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伊朗的经济都处于被美国制裁的被动之中。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