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知“之”是智也——谈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2-12 05:25:20

【李凯利专栏】

知“之”是智也

——以正确理解《学弈》中的“之”字为例谈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原创作者|李凯利(女,二级教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红糟房小学校任教语文)

本文为李凯利老师原创投稿,首发李凯利老师的微信公众号“凯利小语”,版权归原创作者李凯利老师所有

小学语文课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出现了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小学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起步阶段,逐步积累、正确理解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能为日后顺利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之”“乎”“者”“也”是常用的文言虚词。虚词的理解一直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其中“之”字的理解最为灵活多样,为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学弈》一篇共5句话,连续出现了6个 “之”字。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之”字的含义呢?

一、结合注释

教科书中文言文课文的下方往往会有教材编著者精心编辑的注释,教师备课、学生学习时应当积极关注注释。

注释一般分内容解释和来源解释两种。前者多是对课文某一部分词句做出的进一步说明;后者一般是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权,注明某此语句、词语、观点的来源,以便读者的查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和劳动。

《学弈》一文共有15条注释,对于文中6个“之”字只解释了两处,一处是“一人虽听之”的“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处是“虽与之俱学”的“之”——他,指前一个人。结合这两条注释,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分别是“一个人虽然在听弈秋的教导”和“虽然和前一个人都在学(下棋)”。

二、借助工具书

对于文中其它4个“之”字,学生应该如何理解呢?必须指出,查阅工具书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但因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理解上也会出现一些较大的差异,以《现代汉语词典》是无法满足文言文学习需求的。这时《古代汉语词典》就派上了用场。

《古代汉语词典》收词的范围,是古代以正统书面语言写作的有代表性的古籍,其中又以先秦两汉的古籍为主,这就为正确理解文言文意思提供了较好的帮助。当然,如果觉得有必要,还可查阅《辞源》深入理解字词意思,从而精准把握文言文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之”的意思有以下几种:

①(动)到....去。《孟子,滕文之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楚,过宋而见孟子。”②(代)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人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棘门外。”《论语。述而》:“默而识~ ,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代)这。《庄子.逍遥游》:“~二虫又何知?”④<助〉用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隶属、领有或修饰限制的关系。相当于“的”。《国语,齐语》:“夫是,故商~子恒为商。”《战国策,楚策》:“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心。”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把主谓结构转化为偏正词组,从而取消了成句子的可能性。《左传:僖公四年》:“不虞君~涉吾地也,何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有孔明,犹鱼一有水也。”★用在句尾,只凑足音节,无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那么这个“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到底该选哪一个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特定语境去选择恰当的字义。

三、联系上下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注释告诉学生“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学习过《杨氏之子》,基于这样的经验,结合词典释义,学生可以理解这里的“之”等同于“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上下最善于下棋的人。

在“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前,文字讲述的是“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一个人虽然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了,“思援弓缴而射之”——思量着拉弓放箭而射“之”,这个“之”只能指的是天鹅,也就是《古代汉语词典》关于“之”字释义第二条 (代)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弗若之矣”的前文是“虽与之俱学”,刚才结合注释我们知道“虽与之俱学”的“之”指的是前一个人,那么“弗若之矣”的“之”也指的是前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呀。

文中还有一个“之”字出现在“惟弈秋之为听”。这个“之”是什么意思呢? 注释直接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只听弈秋的(教导)——对于“之”具体是什么意思没有解释。前文是“一人专心致志”,结合情景,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之”等同于 “(弈秋)的(教导)”。

值得指出的是,学生理解这句话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按照正常语序,要表达“(一人)只听弈秋的(教导)”这个意思,句子的顺序应该是——(一人)惟听弈秋之(教导)。

是为了突出宾语“弈秋之(教导)”,文本用结构助词“为”字把宾语“弈秋之(教导)”放在前面,这种情况就叫做“宾语前置”。“为”在这里等同于“被”,直接翻译字面意思——只有弈秋的(教导)被(一人)听。“唯利是图”中的“是”就起到宾语前置的作用,突出“唯利”。

综上所述,学习文言文,正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离不开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这几种方法,其中尤以联系上下文为核心能力。此外,在理解文言文意思时,我们还可以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理解,比如《杨氏之子》一文中,“为设果”,谁为谁设果?结合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凯利建议,在理解文言文字面意思的同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多诵,读文言文的韵味;注重积累,体悟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