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坐在马桶上,或是夜深人静,一个人独处,都是思考人生的契机,其实大多时候,也琢磨不出什么,就是总觉得越来越不像自己。
但是小孩才有错就改,成年人则会转移注意力,避免被当做老实人欺负。因此,从现实的角度,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方法,让你明白你就是你,并不想改变什么。
和女神(男神)谈一段恋爱
恋爱既是自恋,也是一场折磨,尤其是和女神谈恋爱。她虽然不怎么和你互动,但是因祸得福,丰富的内心戏,正是认识自我的前提。
明明为爱疯狂,生活不能自理,却不以为苦,只想感动中国。有了舍我其谁的笃定,于是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采,不知不觉多了一份自信和坦然。
与此同时你不可能否认自我,就像一个人突然有了软肋,也突然有了铠甲,无懈可击地跃跃欲试。
“干嘛?”“我在规划我们未来,你听我说……”;
“呵呵”“你也很开心对不对……”;
“我去洗澡”“嗯嗯晚安~”;
“你是谁,她睡着了”“不好意思打扰了,替我好好照顾她”。
实际情况可能更残酷
你是如此深爱她,以致于似乎来人间一趟,只求一起晒晒太阳。
其实抄袭自电影《星运里的错》
好在万事无绝对,也许女神自暴自弃,暂时给你以同情和安慰。不再一无所有,你会更加坚信,所有的努力都被温柔以待,还好自己不改初心。
但是因她只是情有所伤,或是一时鬼迷心窍,慢慢地就会发现,你根本一无是处,完全配不上她。她不免委婉地表示你们不合适,并且不希望你为了她,变得不像你自己,她不值得你这样。
你对着分手清单,表示将人无我有推陈出新,“这是为了更好的我,为了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信誓旦旦,不能自已。
由于你的执着,让她重新相信爱情。故事的最后,她和别人一直幸福生活在一起。
这结局虽然很残酷,但是无论你是感谢这段独家记忆,还是从此“怀恨在心,痛改前非”,都不影响你对自我的确认。正如《金瓶梅》诗曰:自古感恩并积恨,千年万载不生尘。
跟父母单独相处超过一周
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儿子是爸爸的铁布衫,偶尔穿穿是可以的,看起来母慈父严子孝,互相心照不宣,要是总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就会彼此怀疑人生。
当你瘫卧床上,爸妈责你什么忙也帮不上,可是一旦想做点什么,便又补刀说一天天能干点啥;当你长时间宅在家中,爸妈责你也不出去走走,可是离开视线一刻,那头便问你上哪野去了……可以说亲子关系无时无刻不受到严峻考验。
爸妈想不通,你那套为人处世,都是跟我耳濡目染的,怎么现在说你两句,就被你驳得一无是处。而你心知肚明,自己险胜两招,除了仗着从小跟他们修炼的少林心法,实赖于大学和工作后,在社会习得的武当功夫。
这个时候,你对于武当源出少林也就有了切身体会,一方面对于原初的我,有了原罪般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再回到蝇营狗苟的社会,就不会困惑于我是该耍罗汉拳,还是跟他们打太极。
和领导同事成为朋友
两肋插刀,是小学生的一厢情愿,江湖儿女更为常见的,是为朋友的两肋插上刀。
对于一些同事来说,物质上你的就是他的,工作上他的就是你的,美其名曰都是朋友,何必分什么彼此,其实何曾空打了算盘。一旦出了问题,他还参见领导,但求对你网开一面。然后大恩不言谢,只为友谊地久天长。
而你虽然心中有数,但是碍于朋友的名义,不好撕破脸皮,觉得君子不为已甚,并且担心到头来,反而显得你不体面,其实不过作茧自缚,自己在那鬼打墙。
同理可得,不想当朋友的领导不是一个好的演说家,他永远不会开除任何兄弟,除非你眼里没他这个大哥,既不能自觉把工作当做福报,又不能体谅个中良苦用心。
鲁迅曾说:“不得已,我只好对于无论是谁,先奉还他无端送给我的‘尊敬’”。你不一定有奉还的勇气,但是一旦迈出看破不说破的第一步,就会顿觉今是而昨亦不非。
人生如戏,昨天是全情投入,今天是演员的自我修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并不影响自我同一性。
不择手段成为名人
许多时候你觉得越来越迷失自我,可能是出于道德直觉,好像人在做天在看。但其实真相往往是,你之所以失落,只因为你是个loser。
比如,你有十元给她九元,叫做穷酸,他有五个亿给她五百万,叫做爱情;同理可得,黄赌毒在你是人心不古,在他是工薪消费,性骚扰在你是咸猪手,在他是仙人跳,说大话在你是鄙陋,在他是远见,放臭屁在你是粗俗,在他是肠胃好。
考虑到自我建设在很多时候,不仅仅自己说得算,那么显然这里假设的他,更加不容易迷失。人们会说,当然,爱情能当饭吃吗。当然,市场经济你情我愿。当然,那女人妖艳贱货……
不管他做出多么惊世骇俗的事情,吃瓜群众和批评家,都能在特定情境下做出解释,并且回溯他的过往和言行,找出事态发展的蛛丝马迹,给出某种内在必然性。
而他要做的只是静观其变,云淡风轻之后,告诉大家,千秋功过任评说,百战归来还是我,不日将发出律师函警告。而你则在角落哭唧唧。
其实,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范式。
而在社会学的角度看来,和父母相处的初级社会化无法选择,且带有情感认同,而许多人在学习工作等次级社会化过程,仍然过多投射感情,就难免我自将心向明月,这时候需要的是操控现实而非内化。
就一生而言,人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背叛过去的某个片段的自我,一个恒定的自我,必然是在若干次“毁三观”后形成的。
我们时常觉察到的迷失,可能只是缺乏世俗的支持,即特定的解释图式。世俗未必即正义,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不免南辕北辙。
如果你想更好地认识和成全你自己,比起上面的坎坷方案,有一个更简单易行的手段,读一读这本社会学经典名作《现实的社会建构》吧。
(编辑:黄泓)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