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枝向暖北枝寒下一句(没有它)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4-03 14:43:07

2月4日立春,二十四节气又开启了一个新的轮回。二十四节气之首,四时之始。

立,始建也。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古人特别重视立春这个节气。如果农历这一年之中没有立春,就称为“盲年”。看来,我们应当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立春啊!

“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在古人眼中,立春的标志性物候是: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我们从东风讲起。

文 | 宋英杰 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二十四节气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8月出版),原标题为《立春:四时之始》,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春从哪个方向来

有人模仿天气预报,说:“明天东风转南风,南风转西风,西风转北风!”如果风这么转,放在一天当中肯定很夸张,但是放在一年当中,却并非戏言。

所谓季风气候,每个季节都有一个盛行风,就是最经常刮什么风。古人把东风称为俊风,风也变帅了;也称其为婴儿风,感觉很柔嫩、很温润。东风这一刮,开始暖了,开始润了。所以人们才说,风不扎脸了,风具有润肤霜的功能了,那就是春风。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图源:图虫创意

《吕氏春秋》中说:“春之德风,风不信,则花不成。”春天的美德,体现在风,如果风不能按时来,草木便无法“春风吹又生”。

《礼记·月令》中说:“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岁于东郊。”立春,“领导们”到东郊迎候春;立夏,到南郊迎候夏;立秋,到西郊迎候秋;立冬,到北郊迎候冬。那时,大家就都知道哪个季节是从哪个方向来的,以风来判断。

且以郑州为例,立春之际,盛行风悄然发生变化,偏东风开始“领衔”。待到立秋之际,制造熏蒸感的南风消退,令人备感清凉干爽的偏北风成为主导。

图源:《二十四节气志》

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为了收成要祈年,因为干旱要祈雨,因为洪涝要祈晴,人们以谦恭的态度面对天。如果说古代也有气象学,那么最发达的气象学便是祈祷气象学。

直到今日,很多乡土庙依然是阵头迎香、鸣炮赛神、管弦助阵、阜物车从、香客趋随。

2 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立春的第二候是蛰虫始振,即冬眠的动物虽然没起床,但是睡醒了,想伸伸懒腰了。有说法认为是雷惊醒了动物们,但春分的第二候才“雷乃发声”,与立春相隔一个月呢。所以,冬眠的动物的苏醒跟雷没多大关系,唤醒它们的不是雷,而是东风带来的温暖。

既然立春已然“蛰虫始振”,为什么要到春分才“蛰虫启户”呢?因为它们是在相对温暖的地下“始振”,是在“被窝”里舒展筋骨、施展拳脚。此时上面的土壤依然冰冻,尚未融化。即使融化了,“一出门”赶上刺骨风寒,也还会钻回被窝睡个回笼觉。其实人也如此,大冷的天儿,被窝里钻出来是需要勇气的,只是不会像蛰虫们那样磨蹭一个多月而已。

《安喜图》图源:王渊 | 元代

(鹌鹑、喜鹊,取音安、喜,既报平安又报喜。九只鹌鹑,十二只喜鹊,九安十二喜。一年十二个月,月月皆喜庆,岁岁能久安。古人真不容易,时时处处礼天敬地、讨吉利。)

鱼陟负冰,是说冰面有的开始融化了,可以看到鱼了。可是水面有一些碎冰块,就感觉鱼游的时候像背着冰块一样,乍暖还寒嘛!

木之萌生,虫之蠢动。春天的物候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萌,一个是蠢,两个象征生机的字眼,但后来不知何故,很萌和很蠢有了迥异的语义。

古人认为,从立冬开始,是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和地谁也不理谁,没有互动,于是天封了、地冻了。天地不通,闭塞成冬。从立春开始,是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和地再度和好,恢复亲切交流。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万物应节而生,随气而长,所谓春令也。所以古人“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麛无卵……”

春天礼敬大地,但不要以雌畜为祭品,别砍树木,别掏鸟巢,别杀幼兽、雏鸟……让我们所做的一切,如春令般仁慈宽厚。

3 为什么立春比立冬还冷

虽曰立了春,但气候意义上的春季往往尚未到来,“打了春,四十八天顶牛风”“立春暖一日,惊蛰冷三天”,寒与暖的纠缠依然处于胶着阶段。

立春虽然叫“春”,可实际上气温很不像春。按照气温标准进行运算,960万平方公里当中只有约67万平方公里是春,只占全国总面积的7%左右,其他都还是冬。立夏时,约有80万平方公里是夏,只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夏似乎也是徒有虚名。立秋时,约有372万平方公里是秋,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9%。对于多数地区而言,立秋尚未秋。立冬时,约有611万平方公里是冬,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

所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立”当中,立冬是最像冬的,立春是最不像春的。

立春季节分布图。图源:《二十四节气志》

大多数地区都是这样的情况:“四立”之中,最热的是立秋,其次是立夏,然后是立冬,最冷的是立春。立春比立冬还要冷,这让立春情何以堪呢?

“四立”之中,节气起源地区的气温状况,除了立冬之外,其余均不能表征气象学意义上的季节更迭,所以“四立”之天文内涵大于气候意义。

如果仍将“四立”作为划分季节的节气,那么就与现代语义存在显著差异。按照节气物语,立冬的标志是“水始冰”,立春的标志是“东风解冻”,是以水之相态变化作为冬春之分界。而在现代,刚解冻不能算作春天,春天的日平均气温需要保持在10℃之上。这就类似于“霾”的古今之异。

有人问:“难道古代也有霾吗?”另有人答:“当然有,不然甲骨文中怎么就已经有‘霾’这个字了呢?!”

甲骨文里的天气。图源:《二十四节气志》

实际上,古代的“霾”字侧重表征的是视程障碍。《诗经》有云:“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是说整天刮着风,弥漫着霾。终风,不是风终止了,而是终日刮着风。那时所谓的霾,常曰风霾,大概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浮尘扬沙。现代所谓的霾,恰恰是因为微风或静风,污染物乘机积聚所致,所以才要“等风来”。

立春是全国平均气温“转正”的节气。立春日仅比大寒日气温上升0.77℃,但立春时节比大寒时节气温上升2.60℃,全年气温的第一根“大阳线”。然后,雨水时节回暖放缓,惊蛰时节回暖提速,春分时节再放缓。在清明时节,回暖速率达到整个春季的峰值。

小寒到谷雨期间逐日全国平均气温演变图。图源:《二十四节气志》

立春时节,“未冻”加“解冻”的面积,大体上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所谓“立春一日,水暖三分”,固然有些夸张,但真的是在默默地解冻。“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大地已然开始渐渐地积攒着暖意。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树春风有两般。别说各地回暖次第,一棵树上尚且不同。有一句诗,“吹暖东风自不忙,徐徐一例与芬芳”。所以别忙,慢慢地,风就暖了,花就香了。

4 立春这顿饭:春盘春饼

立春的风俗多到难以胜数,如鞭春牛、挂春幡、剪春胜……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风俗最丰富的,几乎没有之一。我觉得,冬至的官俗多,端午的民俗多,而官俗、民俗俱多的,是立春。民以食为天,就说说春盘吧。

春盘的风俗始于晋代之五辛盘,用于宴席和馈赠。唐《四时宝镜》曰:“东晋李鄂,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贶。立春春饼生菜,号春盘。”按照晋《风土记》记述,这五辛“即葱、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也就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目的是“五辛所以发五脏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不止五种,还可以根据本地物产,自由组合。

以前说起五辛,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出葱、姜、蒜、辣椒和芥末,然后觉得自己实在是过于重口味了。古人认为,一冬积聚的浊气,需要N种辛辣之物合力驱除。并且“辛”与“新”同音,或有食辛以迎新之意吧。

杜甫的《立春》诗中写的春盘有生菜和萝卜丝,并且延续以薄饼卷而食之的传统。苏东坡诗云:“断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主菜是青蒿和黄韭。各个时代的春盘略有不同,但生菜、萝卜丝、韭菜大体上是春盘中的当家蔬菜。

春盘虽是民间小食,但也渐渐传入宫廷。从北宋至明、清,皆有皇帝在立春前后向百官赐春盘的记载。北宋时“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蔔为之,装饰置奁中”。不仅有春盘,还有春酒,大内制作的“盒饭”就是不一样。

明代申时行有《立春日赐百官春饼》诗:“紫宸朝罢听传餐,玉饵琼肴出太官。斋日未成三爵礼,早春先试五辛盘。”“民间亦以春盘相馈”,作为相互祝福的一种迎春礼节,就如同现在中秋节馈赠月饼。“立春日啖春饼,谓之咬春。立春后出游,谓之讨春。”《帝京岁时纪胜》:“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北平风俗类征·岁时》:“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

更简朴的,即使没有春盘,总要啃萝卜以为“咬春”。《明宫史·饮食好尚》:“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燕京岁时记》:“(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苦寒太久,丝丝缕缕的春意都会令人欣喜和躁动。小时候每到这时,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咬春”,咬住不放,春天不许轻易溜走……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团为库叔提供3本《二十四节气志》赠予热心读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之中时节、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应用模式。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建构了中国人的生活韵律之美。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书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随机得到1本赠书。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