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意义在哪里(重阳节的“高度”)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4-04 23:52:10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二九相重,又称为重九、登高节,当然,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称谓。“重阳”最早出现在屈原《楚辞·远游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 ”意为“九重天”,与先秦时期人们的宇宙观念“天有九重、地有九州”有关,表达的是同一概念,赋予了“重阳”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的阴阳观念里,一、三、五、七、九单数为阳,二、四、六、八双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乃是两个最大阳数相重,故称“重阳”;月与日皆逢“九”,所以又称“重九”。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是传统历法,“九”是最大的阳数,可以说传统历法中独占数字九的节日,非重阳莫属,从这个角度来说重阳节占据无与伦比的“高度”。

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流变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东汉时期就有了九月九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也就成了“登高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锺繇书》中有“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於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代的重阳节成为当时“三令节”之一,孙思邈在《千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即醉而还。”由官俗演变为民俗,唐代登高、饮酒、插茱萸的习俗在民间流行起来。唐代诗人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登高、赏菊、饮酒已是重阳节的习俗。《东京梦华录》里记载了宋代重阳节的盛况。明代,皇帝在重阳节这一天到万寿山登高揽胜。清代,各地过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北京有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驱凶纳吉”的习俗。

节日食俗的“酒”与“糕”

今人在重阳节时一般喝重阳酒、吃花糕等。《荆楚岁时记》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宴饮。晋代陶渊明在其《九日闲居》诗序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表明在魏晋之时重阳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隋唐时期有重阳“食饵”之俗,据隋代《玉烛宝典》记载:“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造。九月九日当日,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并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片片金黄。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作赋,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晏子春秋》中云:“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节日习俗不尽相同,各地酒的种类繁多,菊花酒便成为重阳酒的代称。

重阳糕,也叫花糕或重阳花糕,是民间传统的节日糕点。由于“糕”与“高”字同音,也是步步登高的意思,人们过重阳节时,除了要蒸食重阳糕外,还要互相馈送重阳糕。此糕的制作方式和食用习俗,因地而异,亦称“花糕”、“菊糕”、“发糕”等。过去南方多以米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脯、加糖蒸制而成。为了追求色、香、味俱佳,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位于北方地区则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祭祖尊老无可比拟的“高度”

重阳节生活的文化特质是尊老敬老,敬天法祖是节日永恒的主题。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可以让我们看出重阳节的重要地位。孝,是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千百年来一直是伦理道德之本,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孝道和孝的传承。重阳节有众多习俗活动,不论赏菊登高,还是扫墓祭祖,都离不开“孝”这一点。这也使得重阳节成为“孝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重阳节从根源上来自秋季的养老节与秋尝之祭,这个节日蕴含的孝文化内涵比避邪消灾有更悠久的渊源。尽管在不同时代有许多变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的传统从未发生动摇。南北朝九月九日讲《孝经》,唐代的“祝寿宴”,宋代称菊花为“迎寿客”,清代皇室举办“千寿宴”等其意义均为尊老、敬老和孝老。此外,由于九月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祭祖以及推行敬老崇孝活动,尊敬老人和爱护老人,这其中彰显的也是一种文化。

总之,重阳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绵延流传,倍受国人的关注和重视。重阳节所蕴含的文化高度,应该不断融入民众生活之中,要弘扬重阳节传统敬畏天地、尊老、敬老、孝老的文化,创新重阳节文化表达形式,使传统重阳节魅力得到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要把文化繁荣兴盛作为重要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条件基础,在续写中华民族辉煌成就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张万静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