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青藏线旅游攻略(这份攻略请收下)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05 02:19:32

大皖新闻讯 近年来火爆的皖南川藏线相信很多人都去玩过,即使没有亲身体验,也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过蜿蜒曲折的桃岭六道湾、层林尽染的落羽杉湿地,和山路上猴子拖家带口乞食的野趣。

那么,皖南川藏线上只有这些吗?

皖南川藏线被誉为宣城市全域旅游的“珍珠项链”,连接着宣州区、宁国市、泾县、旌德县境内各色美景。

从徽派古村落到原生态的森林、湿地风光,从山花烂漫到茶园飘香,从采摘康养到漂流自驾……都是皖南川藏线上不容错过的风景。

当我们玩皖南川藏线的时候,我们玩些什么?这里又有哪些会被不小心错过的美景。

崎岖蜿蜒的山路是皖南川藏线得名的由来。 图片由宣城市文旅局提供

赏春花 看古村

皖南川藏线有多个出入口,可谓“条条大道通皖南川藏线”,不管从哪进,都可进入最精华的路段。

记者选择的入口位于泾县琴溪镇境内,当地人称为鼓楼铺子的地方。

先别忙着进入口,对面的马头祥景区几百亩樱花正在盛开!

3月20日,这里正在举办主题为“心心相‘映’,‘樱’你而来”的樱花杜鹃花节,记者在登山赏花的途中遇到了不少从江苏、上海来玩的游客,或粉或白的樱花林吸引游客们纷纷拍照打卡。空中俯瞰,这一片山谷中的樱花林像是心的形状,更添浪漫的氛围。

马头祥景区樱花林空中俯瞰类似心的形状。 罗广心 摄

在马头祥景区不仅可以赏花踏青,还能够在马头老街穿越时光,感受明清古建筑的魅力。

在皖南川藏线沿线,古村落并不少见。除了稍远的査济、桃花潭、水东老街,著名的黄田古民居就在皖南川藏线泾县西南出入口附近,这里有以“洋船屋”为代表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建筑群,电视剧《大江大河》也曾在此拍摄。

住民宿 看风景

从鼓楼铺子的进入皖南川藏线,很快就会到达月亮湾风景区,夏天是这里的旅游旺季,来漂流的游客很多,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发生堵车的情况。

旅游给景区周边的乡村带来了很大变化,民宿增多是其中最显著的一项。记者来到一处位于漂流河道边的高档民宿,主打秘境风格。一排高大的枫杨树枝干嶙峋,让人仿佛置身原始森林。

皖南川藏线上的月亮湾漂流夏日十分火爆。 图片由宣城市文旅局提供

皖南川藏线上特色民宿众多。

这家民宿十多间独立的房间就在河岸边,外观风格原生态,漂流的竹筏仿佛从门前飘过,让人感受“我坐在竹筏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民宿看我”的意境。

皖南川藏线沿途有很多风格各异的民宿,有房车营地、帐篷营地,有徽派古民居,也有现代时尚风,可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观云海 喂猴子

春游皖南川藏线,看不到层林尽染的落羽杉,就不一定不会错过惊险刺激的桃岭六道弯。

从泾县蔡村镇沿着皖南川藏线精华路段驶向宁国市,蜿蜒曲折的山路一定会让你想起导航语音的那句话——“今天走过了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由于那两天当地下着雨,记者原本担心游玩皖南川藏线无法看到美景,但却在3月21日中午登上桃岭六道弯时收到了惊喜。

雨后云雾缭绕让皖南川藏线别有风景。

前一天的雨水让山中云遮雾绕,由于上午雨势暂停,记者在桃岭六道弯看到了难得一见的云海景观。虽然不是周末,但当天还是不少外地车辆自驾来此,看到眼前的美景,大家都忍不住惊呼,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纪念。

登山途中,记者还遇到了野猴“挡道”,他们携家带口,向游客乞食。游客们降下车速,打开车窗,一边扔出食物,一边拿出手机拍照,这些山中的“原住民”已成为流动的网红打卡点。

品春茶 尝水果

就在月亮湾景区所在的泾县蔡村镇,记者还发现了一家石斛养生文化园。

石斛被称为“健康软黄金”,2015年,皖南川藏线泾县沿线附近曾发现了野生石斛种源。2019年,宣城石斛被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石斛养生文化也成为皖南川藏线康养业态之一

皖南川藏线优良的生态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好的环境。除了石斛、灵芝等中药材,在这里最常见的是茶叶。沿线的县市区都有自己颇具历史的茶叶品牌,泾县兰香、宣州塔泉云雾、宁国黄花云尖、旌德天山真香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皖南川藏线沿线县市区茶叶品质优良。潘华业 摄

采茶季临近,皖南川藏线上已有茶园开始采摘,这里也即将迎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品茶爱好者,来到这里不仅仅可以买到好茶,还能领略“江南天路”的风景。

5月,瓜果开始飘香,皖南川藏线沿线果园的水果将应季成熟,一直到年末,它们将排着队等待前来采摘的游客。

红杉林是皖南川藏线精华段的标志性景点。 图片由宣城市文旅局提供

有人说,去皖南川藏线自驾、玩水、看猴子;也有人说去逛古村、采山茶、看云海,这一切都藏于绿水青山之中。皖南川藏线不只是一条路、一个景,更是一片林。让山林成美景,把美景变产业,让一条路成为致富路。

大皖新闻记者 曹庆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