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蕴和现实意义)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12 23:31:15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其历史承诺的兑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长期努力的成果。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才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才能实现从贫困走向富裕,成为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中国现代化之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殚精竭虑,巨细无遗,就是为了带领全国人民摆脱长期贫穷和落后困局,过上丰衣足食的美好生活。

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前现代社会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经济体。根据法国经济学家麦迪逊在其《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估算,大概从公元1500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就超过了印度,跃居世界第一。早在公元七世纪,唐朝的长安城就是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1080年的宋代时期,中国的煤炭产量就已经达到了欧洲1700年煤炭产量的总和。清朝中期,中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全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直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并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之后,中国才开始在很短的时间里,在科学技术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整体落后于西方。有学者对此使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使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从那之后,伴随着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中国经济进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缓慢下行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期,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足5%,人均GDP在50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脆弱的经济使得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统计,清朝末期共向二十多个国家出让了通商口岸的治外法权,关税收入长期也被外国人掌控,并先后向英国、日本和俄罗斯割让了领土。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济的命运发生根本性的扭转。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9%,占全球经济的比重已回升到17%以上。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428美元,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包括汽车、电脑在内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也是在2020年,全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如果能继续保持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有望在2030年左右再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政治前提,也是最大的政治制度优势。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最高政治力量的全面领导和精心推动,这项历史伟业才得以完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学性。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就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既承继了中华文明历史中的国家治理特色,又接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治理体系。实践不断证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一盘棋,优势力量大力协同、集中攻关,关键时刻就能展现社会主义中国攻坚克难的伟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凭借这一政治优势,我们党能够及时回应人民的强烈期盼,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推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生活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中国具体实际的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完善。正因如此,从新中国成立稳步发展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常态发展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170多年的历史洗礼而长久不衰、历久弥新,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根本的一条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向现实、实践、人民、时代开放的活的科学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理论品格。列宁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正是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开放的格局下,不断变动演进、吸收新鲜血液,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不断丰富、理论不断发展、地位不断巩固。

三、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最强证明

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提出“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根本标准”等等,这些都充分表明,惟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开辟光明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新期待,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要强化生产总值导向,而是要突出民生导向”“我们说的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能仅仅看作是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应该是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重大论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人民立场、紧扣国情实际的实践成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对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全新部署,到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建设小康”到“建成小康”,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实事求是的战略眼光,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践行承诺的具体体现,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四、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了基础,增强了信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调有序发展,中国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卓越成果,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社会文明融合发展的能力,通过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建设树立了基于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提供了坚实保障,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中国来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意味着经济综合实力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2020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意味着我国取得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势不可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是中国人民充满信心的根源。

五、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在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期实践中,中国不断总结扶贫经验,摸索扶贫规律,创造性地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扶贫方略,指引中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在减贫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18年12月,第73届联合国大会历史上首次就消除农村贫困问题通过《消除农村贫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决议草案,把中国农村扶贫脱贫的经验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提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思路要借鉴中国智慧,呼吁实行精准扶贫方略,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农村发展战略,帮助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精准扶贫方略是一套消除全球农村贫困的完整方案,且经过中国数十年扶贫实践检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积极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向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组织捐款的形式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未来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减贫经验和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

(作者单位均为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