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蟋蟀的叫声会想到什么(曾经于国误国)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13 12:54:01
告诉你百度查不到的知识秋风萧瑟,天气渐冷。每当夜幕降临,躲在房前屋后的蟋蟀便起劲地叫起来。

蟋蟀,又名促织、吟蛩,北方有的地区叫蛐蛐儿,属昆纲、直翅目、蟋蟀科。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的《古诗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晋代崔豹《古今注》中《鱼虫》篇亦载:“促织,一名投机,谓其声如急织也。”

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次出现蟋蟀的名字。大概是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唐风》中载:“蟋蟀在堂,岁聿其逝。”这首题为《蟋蟀》的诗,《诗序》说是刺晋僖公“俭不中礼”,“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诗集传》则说是“民间”于“岁晚务闲”、“相与燕饮为乐”时“相戒”之词。现在有的研究者认为是“写一个有志气的人,听到蟋蟀的叫声想到年岁将暮,勉励自己不要浪费光阴。”见仁见智,各执一词。《诗经》中还有一首《七月》也写到了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简略地描写了其生活习性。蟋蟀是怕冷的昆虫,天气一凉,它就随之变化而渐渐从野外移到户内了。

清代陈淏子在《花镜》中对蟋蟀描写较为详尽:“形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如漆。有角翅,二长须,其性猛,其音商,善鸣健斗。色有青、黑、黄、紫数种,总以青黑者为上。”由于蟋蟀有“健斗”特性,雄者能两翅摩擦发声,长于跳跃,因此古人将其捉来饲养,使其互斗,以供玩赏。据《天宝遗事》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每到秋天,宫女们都用“金笼闭蟋蟀置枕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

《负暄杂录》说:“都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由此推想,宫女们抓蟋蟀是听着玩,但到了富人那里却演变成了赌博的工具。这种风气一开,朝野都兴斗蟋蟀,成为害国害民的恶俗。据《负暄杂录》记载,宋代官吏以斗蟋蟀为乐事,强迫百姓交纳上品蟋蟀,竟逼得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宋史·贾似道传》载,南宋奸相贾似道,每当蟋蟀上市之秋,“与群妾踞地斗蟋蟀”,并称之为“此军国重事耶”。当他玩蟋蟀时,真正的“军国重事”前方告急的消息传来,他竟然置之不理,甚至将金兵南下围困襄阳这样大的事情瞒了皇上,以便自己在“半闲堂”玩个痛快。他身居要职,不理朝政,却写了一本《蟋蟀经》,留下了千古骂名。

明清之际斗蟋蟀也很盛行,这在文学作品《聊斋志异》、《济公传》中都有反映。明宣宗就特别爱玩蟋蟀,曾密沼苏州知府况钟进贡蟋蟀1000只。当时流传这样的民谚:“促织嚯嚯叫,宣德皇帝要。”明末的奸相马士英,因好蓄蟋蟀得了个雅号“蟋蟀相公”。清代王应奎著《柳南随笔》记载,在清兵即将渡江南下的危急形势下,马士英“犹以斗蟋蟀为戏”,真是误国误民,可恶之极了。

斗蟋蟀,于国误国,于家亦败家。明代陆粲《庚巳编》载:其家乡有叫张廷英者,平时酷爱斗赌蟋蟀,后来破财败家,直至以变卖家俱还债。在帝王将相公子哥眼中,蟋蟀是玩物赌具,但在同情劳动人民的文人笔下它却是抒发民众愤慨的象征。

宋代王安石的《促织》说:“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絅丝。”道出了封建社会“纺织娘没衣裳”的残酷现实。南宋诗人洪咨夔写有一首《促织》诗:“一点光分草际萤,车未了纬车鸣。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作者借彻夜鸣叫的蟋蟀比喻辛勤纺织的妇女,揭露了封建社会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有一首《促织》诗:“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末休。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看似风趣轻松,细细体会,也不难看出作者的愤懑与哀愁。类似题材的诗写得更好的似应推唐代不太出名的张乔写的《促织》:“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用对比手法,赋予蟋蟀以轻视富贵、不嫌贫贱的性格,更加惹人同情与喜爱。

但对农作物来说,蟋蟀却要算是害虫,因它活动在地下,咬食植物的茎、叶、种实和根部。不过,蟋蟀对人类也有一点儿贡献——可以入药。干燥的蟋蟀虫体,性温,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治水肿、小便不通等症。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