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了,四川张家沟区域的红外相机,竟然拍摄到了一段野生大熊猫求偶,争夺雌性交配权的视频。
大熊猫其实是个独居动物,除了幼崽会和母亲一起生活之外,其他的个体都会独自生活。
但到了交配期就不一样了,此时大熊猫刻在基因里的记忆觉醒了,它们开始不再当宅男宅女,而是走出家门,跑到很远的地方寻找配偶。
其中雌性大熊猫会“比武招亲”,它们在周围大树上留下自己的信息素,告诉周围的雄性“这里有美女”,然后自己爬到一棵大树上,静静地等待有缘人。
大熊猫繁殖能力非常弱,野生环境下每次只产1个幼崽,如果生了双胞胎,母亲还会遗弃一只,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幼崽太不好养了,如果同时养两个,可能一只也活不了。
不仅如此,幼崽还要跟着母亲生活18个月,有时长达2年左右,在此期间大熊猫不再发情。
好不容易怀有一个孩子,孩子还是自己一个人养。雌性大熊猫当然不愿意怀上“废柴”的孩子,所以在较多的竞争者中,它会挑选最强壮的那个,而挑选方式就是“打架”。
雄性为了获得雌性的交配权会大打出手,只有打赢的那只才可以与雌性交配。当然了,大熊猫为了确保自己会怀上孩子,在同一个发情期间,会多次举行“比武招亲”,与多个雄性交配。
在过去,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比武招亲”画面非常少,而这一次拍摄到了完整的“比武招亲”画面,在该画面中,两只雄性为了争夺雌性交配权而大打出手,两者都拿出了吃奶的力气,试图将对方赶走。
最终,一头强壮的雄性赶走了竞争对手,接下来的时间里,它和雌性大熊猫相依相偎,并多次出现求偶交配的行为。
和野生大熊猫不同,人工环境下的大熊猫讲究的是“父母之命”,每当大熊猫繁殖季到来时,动物园的工作人员都会为它们挑选合适的雄性个体进行匹配,尽可能地让它们繁衍后代。
目的是为了让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基因更加多样化,避免近亲繁殖。
只是,人工环境长大的大熊猫难以适应野外环境,除非接受过野化训练,否则无法放归野外,所以目前人工环境下放生野外的大熊猫并不多。
大熊猫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且野生环境下的大熊猫数量非常稀少,不能将捕捉带回到人工环境下育种,否则就丧失了它们的生态价值。
那如果长期“两地分离”,野生大熊猫和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会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会产生生殖隔离吗?生殖隔离的产生,往往是伴随着地理隔离的产生,当同一个物种被一条无法穿越的大河阻拦在河两岸时,即便河两岸的生存环境相似,气候相似,时间久了两者也会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这是因为生物在一代代的繁殖过程中,会出现突变,有些突变是有利突变,有些是有害突变,但是还有许多是中性突变,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的好处,也没有明显的坏处,它们有一定的概率会被保存下来。
由于河两岸的生物积累的突变基因不同,时间久了之后,两个群体就会因为分家时间太长,而难以进行生殖活动,此时就产生了生殖隔离。
但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短几十年和几百年根本无法让两个种群形成生殖隔离,比如: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几千年里,狗已经不再和狼交配,但现如今狗和狼之间仍旧没有生殖隔离,依然还能够繁殖后代。
也正是因为如此,野生大熊猫和人工大熊猫不会因为无法交配而产生生殖隔离。
但是,为了让人工饲养环境下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能够实现“通婚”,进行基因交流,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现如今我们会采取“人工大熊猫野外引种”的方式。
所谓的野外引种,就是将经过野化培训的圈养雌性大熊猫,放入野外,让它在野外“比武招亲”。
野生雄性大熊猫收到雌性的信息后,就会“报名”,一番打斗后,强壮的个体成功获得了雌性的注意力,与之交配后离开。
就这样,雌性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成功,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它还会在野外独自怀孕,生产,觅食,以及带娃。
等到娃娃长大到一定时间后,工作人员就会根据雌性大熊猫佩戴的项圈,定位到它的位置,然后将其再带回人工环境中。
2019年,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乔乔”,就是这样回到野外的,它在当年3月被送到天台山参加野外引种,4月初就和野生雄性大熊猫相遇并成功交配,9月份在野外产下一对双胞胎,12月份,幼崽长大到一定年纪,工作人员就将它们“回捕”,将其带到人工环境下接受仔细检查。
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和野生大熊猫之间的“通婚”,还能够通过“野外引种”来调节,而栖息地破碎,导致部分大熊猫无法与外界大熊猫进行生殖交流,才是最让我们心痛的行为。
大熊猫对栖息地的要求较高,而且它们的栖息地会被村庄,农田,高速公路等切割,导致它们无法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求偶,只能在小范围内寻找对象。
这必然会导致近亲繁殖的存在,而近亲繁殖又会影响到野生大熊猫的生存,造成生存能力下降,严重的情况还会导致小范围的灭绝事件。
所以需要解决“通婚不畅”的不是只有圈养大熊猫,还有栖息地破碎的问题,修复大熊猫的栖息地,打通生态走廊,才能解决野生动物近亲繁殖,基因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