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国人对于米饭的偏爱刻在骨子里,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统计,中国每年能消耗1.8亿吨的大米。
好米饭离不开一个好的电饭煲。消费者可能比较疑虑:内胆刮花之后还能继续使用吗?哪款电饭煲煮出的米饭更好吃呢?
2020年6月,《消费者报道》从市面上选购了美的、苏泊尔、九阳、格力、小熊、海尔、小米、格兰仕等8款电饭煲和松下、虎牌、飞利浦等3款电饭煲内胆,送到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对其总迁移量进行了检测,并对8款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进行了试吃和评分。
测试品牌 测试指标
总迁移量(钢丝球刮擦150次、300次)、米饭试吃
测试结果
1. 总迁移量:1款飞利浦电饭煲内胆在钢丝球刮擦150次、300次之后,总迁移量超过标准要求,继续使用可能对人体有害。建议消费者要按时更换电饭煲并且避免使用尖锐的清洁用品进行清理。
2. 米饭试吃:8款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试吃员认为海尔、小熊、格兰仕煮出的米饭较好吃,而格力煮出的米饭软硬不够均匀。
刮擦内胆300次:飞利浦总迁移量过高,不建议用钢丝球清洁内胆
内胆是电饭煲盛放食物的容器,厂家在电饭煲内胆上尤其下功夫,推出了各种有特色的内胆“备长炭厚锅”“麦饭石精铁锅”“匠银圆灶釜”“聚能厚釜”“铜匠厚釜”等。
电饭煲内胆上有不粘涂层,一般为特氟龙(聚四氟乙烯)。不少消费者较担心内胆涂层会不会对人体有害,尤其是某些消费者错误地使用钢丝球来刷洗内胆,或者长时间使用导致内胆涂层剥落、磨损,这种情况下还能继续使用吗?
▲11款电饭煲内胆
目前,国家对于不粘涂层的质量安全有严格把控,GB 4806.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中规定,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总迁移量应≤10 mg/dm²。
电饭煲烹饪过程中,当涂层表面接触到水、酸性、油性等不同食物,不粘锅涂层或基材物质可能迁移析出到食物中,进而被人体吸收,此外还会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食用质量。总迁移量指的就是从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迁移到与之接触的食品模拟物中的所有非挥发性物质的总量。
本次试验,模拟消费者用钢丝球长期洗电饭煲内胆,或长期使用导致涂层出现磨损的情况,分别测试了11款电饭煲内胆在未处理(完好状态)、用钢丝球刮擦150次(半年)、用钢丝球刮擦300次(一年)等3种情况下的总迁移量。
结果显示,11款电饭煲内胆中,1款飞利浦麦饭石精铁锅内胆在进行处理之前,即完好状态下进行涂层测试,电饭煲内胆总迁移量为4 mg/dm²,符合标准要求。
但在对其进行钢丝球刮擦150次(模拟使用半年)、300次(模拟使用一年)之后,该款电饭煲内胆总迁移量分别为14mg/dm² 、19mg/dm²,超过10 mg/dm²的标准限值。如果消费者继续使用迁移量超出标准要求的涂层磨损电饭煲,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因此,不建议用钢丝球来清洁电饭煲内胆,如果内胆涂层长期使用有划痕或剥落,建议及时更换内胆。
哪款电饭煲煮出的米饭更好吃?这是不少消费者更关心的问题。
好不好吃,还是要靠嘴来说话。本次试验参考米饭的评价标准,对美的、苏泊尔、九阳、格力、小熊、海尔、小米、格兰仕等8款国产电饭煲煮出的米饭进行了主观试吃。
在每个电饭锅内都加入了相同分量的大米(300g米,约2平杯),根据各款电饭煲说明书,分别加入对应水量(与锅的刻度“2”平齐),用默认的煮饭功能进行蒸煮米饭(“柴火饭”、“精煮饭”模式优先)。
邀请10位有试吃经验的试吃员,参考GB/T 15682-2008《粮油检验 稻谷、大米蒸煮食用品质感官评价方法》,对8款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从气味、外观、软硬、味道等4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试吃员认为海尔、小熊、格兰仕煮出的米饭较好吃,而九阳、格力煮出的米饭较软,没有香味,加热不均匀。
海尔 HRC-FS40D39煮出的米饭,在“味道”和“软硬”上都得到最高评分,试吃员评价“有轻微的软糯感”“软硬适中”“越嚼越甜”“味道香”。小熊 DFB-B30P1煮出的米饭颗粒分明,试吃员评价“很软很香”“有嚼劲”。格兰仕 B790T-40F41D煮出的米饭口感较硬,适合喜欢吃硬米饭的人群,试吃员评价 “外观扎实”“比较硬”“适合胃口”。
格力GDF-40X21C煮出的米饭较一般。试吃员认为“有的软、有的硬”“不均匀”“没有米饭香味”。
米饭的好吃与电饭煲加热方式、米水配比、大米种类、内胆材质、煮饭时间、个人喜好等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这8款电饭煲价位都在300元以下,加热方式并未采用IH加热,均为底盘加热。IH加热技术相较底盘加热技术加热更均匀,对米饭口感要求较高的消费者,可考虑价格更高的IH加热电饭煲。
1. 不要用钢丝球刷洗电饭煲内胆,可能会损坏涂层;
2. 内胆涂层有划痕,可能对人体有害,不建议继续使用;
3. 可根据家庭成员数量参考选择合适容量的电饭煲:
1~3口人适合1.5L,
3~5口人适合3L,
5~8口人适合4L。
【特别声明】: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