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赶秋节攻略(赶秋节的三段篇章)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06 22:07:43

田茂军

椎牛花柱雕了九十九个工

今天竖得标直标直的

五股牛绳搓了六十六个工

今天捆得绑紧绑紧的

四根梭镖磨了三十三个工

今天擦得雪亮雪亮的

莫忘用水牛祭祖先啊

古老的椎牛歌唱了千遍万遍

高举梭镖一齐椎牛啊

牛肉牛腿分送各路亲人

古老的祭典做了千次万次啊

越做我们的日子越红火

让椎牛的古歌传子传孙啊

愿椎牛的习俗越办越浓

古老的苗歌在灿烂的阳光中回旋,如秋天的枫叶,层叠交织,厚重而低沉,这是湘西苗族椎牛古歌中的部分篇章。歌声中,我再一次踏进苗族赶秋的秋场。

祭秋,赓续苗家的人间烟火

今年的秋场设在边城茶峒的曲乐新村。

新修的秋场还没有完全竣工。进口处的门楼巍峨,似一座古代的城堡。穿过城堡大门,是一个宽阔的坪场,刚刚推平,地面铺的是细碎的砂石,坪场大约有三个足球场大,这就是“秋场”。场地分为若干功能区,中心是表演区,表演区左右置放两个近十米高的秋千架,这就是苗族赶秋节独有的“八人秋”。左侧,竖立着一根刀梯柱,三十六把钢刀穿过柱子,刀刃朝天,排列成银光闪闪的登天梯。刀梯旁边的小广场是椎牛场,场中央立着一根木质花柱,花柱又称将军柱,柱顶端插着三根竹竿,上面悬挂着白色的纸幡。牛角声声,锣鼓齐鸣。当一只健壮的小牯牛被苗族巴代系上花柱的那一刻,围观的观众发出了轻轻的惊叹和啧啧声,万众瞩目的椎牛祭祖就要举行了。

这是赶秋节的第一篇章。椎牛祭祖,每年的赶秋节都要举行这一仪式。正如椎牛古歌所唱的那样,古老的祭典做了千次万次,越做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古时候,苗家人为了消灾解难,祈求风调雨顺,椎牛相沿成习。众目睽睽之下,被椎刺的小水牛头部朝东倒下,流下的鲜血染红了花柱下的土地。牛角号呜呜吹响,锣声鼓声再次轰鸣。红衣巴代一拥而上,手起刀落,分腿切肉,大舅、二舅、三舅、四舅,各人分享一腿。这是远古血祭的原始遗留,这也是子孙后代对祖先的禀告和祈求。又是一年丰收时,不忘先祖,不忘感恩,这是对阳春丰收在望的欢庆和分享。苗家的人间烟火就这样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闹秋,赶一场群体的狂欢

赶秋节的第二个篇章是闹秋。这是赶秋节的主要篇章。

这是群体的狂欢,这是欢乐的海洋。苗家姑娘都穿着节日的盛装,人人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炎炎烈日,加速了所有人闹秋的心跳和脚步。

我在赶秋场上碰到了来自板栗苗寨的吴海深老师,他是赶秋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的他,胸前挂着一架相机,站在秋千架下,指挥着村里的小伙子有序组织观众坐秋千、转秋千。海深老师说,今年的秋场节,板栗村有好几个节目参加。其中“都乐舞”有100多人参加,涵盖村里的男女老少。这个节目有苗族古歌演唱,巴代领队绕场一周,鼓点缓慢、沉雄,众人围鼓而舞,舞步古拙而刚健。最后是男女青年戏耍、互画花脸的环节。我看到了海深的老伴龙伯娘、儿子吴辉和徒弟金荣、秀满都在都乐的队伍中。

海深老师说,秋场上安装了两架八人秋,板栗村的秋千是用枫树做的,特别结实。为安全起见,还特别安排了七八个年轻人在秋千架下负责安全。吱吱呀呀的旋转中,苗家姑娘们争先恐后地攀上秋千架,喜笑颜开,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中,那秋千像摩天轮一样飞速旋转,姑娘们不时传出夸张的尖叫。老夫聊发少年狂,在海深老师的帮助下,我也坐上秋千架,旋转了三圈,体验了一把。

花垣县文联原主席龙宁英女士跃跃欲试,坐上了秋千。她说,生活在苗区几十年,一直只看人家坐秋千,自己不敢坐。这次体验一下,感觉棒极了,一下子回到了童年。宁英女士才下秋千架,一个苗族老太太执意要求坐一回秋千,老太太姓石,今年82岁了。她说,年年赶秋节都要坐一回,然后无病无灾,顺顺利利。因为疫情,近两年的赶秋节按下了暂停键。今年恢复举办赶秋节,住在邻近保靖县的她得知后,和家人专门从吕洞山包车赶过来参加赶秋看热闹。这就是一个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和吸引力。

据吴海深老师介绍,苗族赶秋节,主要是一个迎接丰收、欢庆丰收、祭祖感恩的传统综合性节日,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和大舞台,集中展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今天的赶秋节还把对歌结情、苗家武术、舞龙舞狮、苗家医药问诊治疗等活动融入到节日活动中,营造出“喜满秋场、情满秋场”的闹秋场面。

送秋,将祝福送至千家万户

节日的最后篇章是送秋。

这是节日的尾声,也是节日的总结和回顾。

今年的赶秋节适逢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暨边城景区开园仪式的举行之日,当天还举办了花垣县首届旅游发展大会、边城茶峒景区开园、边城风情巡游等活动,可谓好戏连台,热闹非凡。

秋场处处,欢声笑语。秋场上,我碰到若干的熟人和朋友,有著名的作家、诗人,有知名的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还有硕果累累的文旅专家,当然更多的是那些一直生活在乡村的非遗传承人和群众。大多数人都期盼着赶秋节,因为这里是实践场所,这里有艺术对象,这里是创作的土壤。海深老师说,在我们这里及周边的苗族同胞,都盼望赶秋节的到来。在外面打工的,远在北京、上海、福建、海南的人都要回来。请不脱假的,也要想办法回来。他们宁愿不要那几天的薪酬,也要回来参加赶秋节。这就是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性,不要谁来号召,因此希望政府年年举办,年年坚持。

我参加过在花垣县双龙镇板栗村举行的赶秋节,也参加过在麻栗场镇董马库村举行的赶秋节。今年的赶秋节与以前的比较,场地更宽,规模更大,参与群众更多,宣传效果也更好。当天还进行了网络直播,收视观众达百万。活动负责人说,今年参加赶秋节的群众约有3万人,停车、交通、安保措施等工作井然有序,救护车、消防车都在场外待命。因天气炎热,表演的节目安排紧凑而短暂。节目间隙,工作人员马上冲进表演场地洒水降尘降温,给大家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赶秋节已经成为湘西州展示苗族文化和文化旅游的窗口。网络上的一些椎牛视频下,偶有观众留言进行批评,认为椎牛太过血腥,不尊重生命,主张赶秋节取消椎牛环节。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祖仪式,椎牛保留了古代血祭的遗风,有其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如今作为表演的项目,是否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和改良?我的回答是可以的。如何做?还需要多方面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听取专家的意见,也要听取旅游行业人士的意见。我个人意见,可以保留椎牛的形式,用个纸扎的牛代替真牛,这样的“移风易俗”和创造性转化,也是值得探索和讨论的。

愿赶秋节的送秋之风,如苗家的吉祥鸟,飞过千山万水,将美好的祝福送至千家万户。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