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方法都有哪些种(记叙文写作中几种描写方法的巧妙运用)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24 13:30:38

记叙文写作中几种描写方法的巧妙运用

目前,很多学生所写的记叙文比较单调平淡,人物形象不鲜明,文章缺乏感染力。当然,写好记叙文涉及诸多方面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应用好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没有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巧妙应用几种描写方法。

一、外貌描写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和姿态的描写,外貌描写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应把握好恰当时机。

(一)见其人即状其貌

人物一出场,作者首先对他进行外貌描写。用这种方法写人,可体现人物在文中的重要地位,人物对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如《红楼梦》中“宝黛初会”这一节写贾宝玉的外貌,既贾宝玉一出场,作者就通过林黛玉的视角,对他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之所以在此时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是因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从其他人物的视角对其作了层层渲染,如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黛玉先前听母亲说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至此,故事叙述构筑一个极大的悬念。读者与林黛玉有同样强烈的感觉:“这个宝玉,不知是怎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因为这种心理期待,所以,不管是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林黛玉的角度,自然首先关注人物的外貌。

(二)感人心时绘其貌

人物出场时,作者并未对其进行外貌描写,而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加深,所写人物的言行对自己产生极大的触动时,再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对父亲外貌的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为什么作者不在交代父子分别的家庭情况时就进行这部分服饰的描写呢?因为车站“买橘送别”的情节中,父亲的爱子深情已达到高潮。此时,父亲的穿着同言行都在作者的心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定格在作者的心中,如同一个特写的慢镜头。难怪作者在后来的回忆中眼前不断出现这样的“背影”,“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学生的优秀作文中也经常使用这种外貌描写的技巧。如刘琳娜同学曾发表于《作文成功之路》上的《连心桥》一文,写“我”刚上脚的皮鞋却帮底“分家”,沿街发现一个老鞋匠正收摊,看到“我”的情况后,他又将工具一件件拿出,认真修补起来,不慎手被割破流血,鞋上线上也染上斑斑殷红,可是老人仍然一丝不苟。这时,作者对其进行详细的外貌描写:“不由得仔细打量起这位可敬的老鞋匠,他戴着一顶旧毛皮帽,帽沿边露出一圈白发,脸色很黑,额上的皱纹像木刻一样又深又密,清水鼻涕在鼻尖上,不住地往下滴;头勾得很低,眼睛几乎凑到鞋帮上——他坐在街口,弯腰驼背,恰像一座古朴庄重的拱桥。”

此时,作者已被老鞋匠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此时的外貌描写也具有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描写要掌握好技巧

语言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对话,独白的描写。语言描写要做到话如其人,也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注意说话的情境,即“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除此之外,掌握好语言描写的技巧也很关键。

(一) 语言描写要结合语气、动作与神态

纯粹的人物对话较为单调,进行对话描写时,适当加入说话者的语气、动作、神态,会使人物栩栩如生,读来亲切自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如曾发表于《作文成功之路》的《一张车票》的片段: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子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些愕然,她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城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奇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着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愧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拙文,不,尝尝这粒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白,语言也梗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着。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

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引导读者进入广阔的认识世界,揭示一件小事中最深刻的内涵。语言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的主题。语言描写时加入了说话者的语气、动作和神态,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让读者有亲临现场,亲眼目睹此番情景的真切感受,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二)语言描写要用好几种基本形式

很多学生在人物对话描写时,用的都是A说:……B说:……这种形式,没有适当变化提示语的位置,表达形式上显得比较单调。成功的语言描写都很注重灵活应用提示语。如鲁迅先生《药》中的“茶馆闲谈”: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瘙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这段对话描写中,引文开头康大叔的语言,提示语在中间;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的语言,提示语在面;引文最后康大叔的一句话,提示语在前面。

如果说话人是谁已很清楚,也可以不用提示语。

这样变换着提示语的位置,使语言形式灵活,现场感更强,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三、要强化应用细节的意识

所谓细节,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行动、肖像、心理以及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的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李准也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具有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鲜明个性,逼真具体地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展示人物的典型性格,突出主题的作用。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如何巧妙应用这种描写方法?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谈。

(一)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鲁讯小说《孔乙已》对孔乙已外貌的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段对孔乙己外貌的细腻描写,揭示了孔乙已好逸恶劳、死爱面子的特征。他有谋生能力,“他身材很高大”;可是,他不愿用双手养活自己,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已的悲惨遭遇,似乎在这里已得到预示。

(二)用细节来抒发浓郁的情感

即作者通过具体细微的动作描写,将浓郁的情感蕴蓄其中,读来感人至深。如作家尤天晨的《心窗》片段:

可她遇到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得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它捻得又尖又细,再次尽手臂之长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远,再次……再试一次——还是失败。

文章通过“穿针”这一细节,生动、形象、神地描写家庭生活中感人至深的一个场面,将母亲的爱子深情巧妙地融于具体细微的动作之中,情感浓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三)用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

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写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当他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吓得全身发热,便说:“叶尔德材,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这“脱”大衣的细节,揭示了他“判”错了狗后的胆怯心理。当他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这里“穿”大衣的细节,揭示他心冷胆寒的心理。一“脱”一“穿”,忽热忽冷,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更生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