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经常有家长来咨询,孩子不会说话是不是孤独症?孩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是得了孤独症吗?幼儿园老师怀疑我家孩子有问题,我就是来看看是不是孤独症?孤独症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在第七个“残疾预防日”,山大附属儿童医院专家来跟您聊聊孤独症的话题,先来看看这几个病例吧。
病例1:
花花(化名),1岁男孩,家长因叫名字没有反应来诊。平时表现安静,家长说非常好带,跟着谁都可以,吃饱喝足就自己玩,也不是特别依赖家人。现在不会说话,也不会模仿叫爸爸妈妈。但最让家长焦虑的是别人家的孩子反应都很机灵,自家听力正常的孩子对自己名字也没有反应,就像听不到一样。花花从小就喜欢看各种颜色的灯,晚上最喜欢家长抱到窗前看马路上霓虹灯,仔细观察花花还非常喜欢看手。
病例2:
开心(化名),2岁男孩,因2岁“不会说话”来就诊。叫名字很少有反应,有需求拉着家长手去拿,不会目光或眼神示意,至今不会用手指意向指物。不理解日常语言,很少听指令。经常独处,喜欢自己玩耍,喜欢恐龙玩具,经常把玩具摆成一排,不允许别人打乱,如果家长强制收拾了会哭闹。现在发展到把家里的水杯、矿泉水瓶、鞋子等也摆成一排。与人互动少,对家人依赖少,家长感觉跟着谁都可以,非常好带。对小朋友没有兴趣,公园玩耍时经常绕着小朋友走。
病例3:
果果(化名),3岁女孩。家长是在孩子上幼儿园后才发现异常,果果能和家长简单交流,但也仅限于生活需求,能和家长玩简单互动游戏,愿意和小朋友互动,但交往方式不当,对于喜欢的小朋友一上来就熊抱或亲亲,不喜欢的小朋友抬手就打,故而小朋友都不愿和她玩。上幼儿园后有时不听老师指令,上课在教室乱跑或自行跑到教室外玩耍。语言表达能力差,经常模仿家长或老师说话,自言自语电视里台词或广告词,有时无故大声喊叫,着实让老师头痛。
上述三个孩子经过完善辅助检查及孤独症相关评估后,均诊断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
孤独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孤独症与自闭症同义,它是一大类症候群,是一种以社交沟通障碍、狭窄的兴趣爱好和重复刻板的动作行为为核心症状的疾病。孤独症虽然表现多种多样,功能有高有低,但大部分孤独症的孩子,由于其社交动机缺乏或不足,会伴随语言问题,如语言发育迟缓或者语言发育倒退,有的孩子虽然具备了说“话”的能力,但运用语言的能力不足,不能在合适的场合说出合适的语言,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不仅影响儿童社交及沟通技能发展,也可累及儿童的情绪、认知及整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研究及临床实践均已证实,利用发育早期神经可塑性窗口开展科学的、适宜强度的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发育偏离,促进社交技能发展,减少有危害的重复刻板行为,改善孤独症幼儿不良预后。因此,孤独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尤其是家长的早期识别是关键。
孤独症患儿2岁前,家长们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早期发现孩子的异常,以下这“五不”可作为早期识别方法:
1.不(少)看:指目光接触异常,孤独症患儿早期即开始表现出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2.不(少)应:包括叫名反应和共同注意,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反应不敏感通常是家长较早发现的孤独症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幼儿早期社会认知发展中的一种协调性注意能力,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
3.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孤独症患儿可能早在12月龄时就表现出肢体动作的使用频率下降,如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势比划等。
4.不(少)语: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家长最多关注的也往往是儿童语言问题。
5.不当: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可能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比如长时间不间断地盯着电风扇、转动的轮子看等。如果孩子出现上述表现或征兆,需要及时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以便能够尽早发现孤独症。
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多年来致力于发育行为专业的发展,评估方法齐全,干预训练策略丰富,同时设有“孤独症专病门诊”,专业医师对孤独症的诊疗有着丰厚的经验。建议来诊前提前预约挂号。关注“济南市儿童医院”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济南市儿童医院”官方网站即可进入预约系统。在预约就诊点击预约挂号进入预约界面,找到“专病门诊”,就可以在“孤独症门诊”预约挂号啦。
记者:苏珊 编辑:俞丹 通讯员:张冬冬 王昆 校对:汤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