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吗?那舒缓优美略带悲伤的旋律,曾经感动了无数人。
这首歌创作于1942年,由词作家方冰作词,作曲家李劫夫谱曲并演唱。在2015年的8月份,这首歌还被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歌词大意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我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角叫王二小,原名叫阎富华,1929年1月22日,他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南滚龙沟铧子尖村。父亲阎贵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二小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叫做阎石头,因为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二小。
二小家里很穷,连间房子都没有,一家四口挤在村东头的奶奶庙里,父亲一直在村里一个大户人家做长工,母亲给别人做点针线活。虽然家里很穷,但一家四口但也可以勉强度日
但在1937年,日本鬼子对我中华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日子更加难过了。
1939年8月,河北省全境及豫北、鲁西等地区,发生了近二百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地里庄稼被淹死,房屋被洪水摧毁,百姓苦不堪言。
而大涝之后紧跟着大疫,一时间各村各户每天都有死人。路上到处都是外出逃命的饥民,二小的父母和哥哥也都相继死去。
此时的二小成了孤儿,他听说插箭岭一带是解放区,穷人来了可以有饭吃,于是就一路乞讨来到了涞源县境内。
当他走到来到了狼牙口村附近,几天没有讨到一口饭吃的二小昏倒在路边。
刚好被路过的村委会王主任碰见,看到这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小男孩,顿时升起怜悯之心。于是就把二小收留在了身边,为他取名王朴,小名还叫做二小。
在抗日战争时期,保定涞源县是我党的革命根据地,在狼牙口村就住着一个骑兵连。二小特别喜欢骑马,经常来到我军驻地帮战士们喂马。
后来二小也加入了儿童团,平日里一边放牛,一边替八路军站岗放哨。还经常利用放牛郎的身份替我军传递信息,运送食物和草鞋等物资。
转眼二小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村里人也把他当做土生土长的本村人一样对待。他几乎每天都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在四周放牛放羊。
1942年10 月25日这天,晴空万里,此时地里的秋季农作物都被村里人抢收完毕,也都藏了起来。
为了防止鬼子偷袭,二小和玩伴除了来放牛外,还有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看看有没有鬼子的行踪,谨防他们突然袭击。
一大早他就和玩伴史铁林赶着牛羊来到了村子附近的土坡上,这样可以看的更远。
快到中午时,二小发现了远处有几十个鬼子,正朝他们村子的方向赶来。
二小的内心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如果他俩一起跑回去报信,很容易被鬼子发现,而且时间太紧迫,群众和粮食没有办法及时转移。
突然他想起在部队喂马时,听到首长说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子岭上。
于是他让史铁林偷偷从小路跑回村子报信,而为了拖延时间,二小就故意大声吆喝着牛羊,日军果然发现了他。
正愁找不到路的鬼子看到二小,就命令他在前面带路,把他们领到村子里去。
二小装作很害怕的样子,赶着羊群朝骑兵连的埋伏圈走去。当他们来到一个大青石旁时,二小突然朝旁边的灌木丛跑去。
此时鬼子发现上当了,他们一把抓回二小,举起大刀朝着二小砍下去,可怜的王二小倒在了血泊里。
这时埋伏在四周的骑兵连朝着鬼子猛烈射击,一举歼灭了这群鬼子。
当人们找到二小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乡亲们急忙把他送到根据地的医院,但因为伤势太重,王二小不幸牺牲。
人们把他埋在被鬼子杀害的山坡上,旁边就是那块大青石,又被人们称作血色石。
他的故事被刊登在《晋察冀日报》上,后来又被词作家谱写成歌曲,王二小的名字也因为这首歌的传唱被人们熟知,一直流传至今。
解放后,他的故事被收编入小学语文课本,成了无数少年儿童心目中的小英雄。
解放后,人们在他的家乡涞源县建立了王二小纪念馆,在纪念馆的石碑上赫然写着:“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那是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的亲笔题词。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9年1月,在二小牺牲后的第47个年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被追认为烈士。
2003年,由沈东导演拍摄的故事片《少年英雄》在全国上映,在我国少年儿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二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被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传承下去,我们永远怀念那个13岁的孩子王二小。
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