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学习要经历临摹——写生——创作这样一个阶段,而临摹作为山水画学习的基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画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经验,古人的章法、笔墨等技法,无疑是赠送给我们的文化法宝。古人总结的关于面水画的理论对我们也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这样,我们可以遵从古人的脚步,高效地进入山水画学习的殿堂。
1.分析临本
要临摹一幅作品,首先要对这幅作品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分析,从画家画这幅作品时的时代背景,画家的心境以及画家的笔墨技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如《富春山居图》,我们要知道这是元代画家黄公望年近79岁高龄花费了大约7年时间完成的经典作品,画中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峰峦平坡、丛树村舍、渔舟小桥种种景色。
表现技法上,黄公望师法董源的湿笔披麻皴,但汰其繁皴,趋向简淡,侧锋、中锋交相呼应,湿润的披麻皴与长短干笔皴擦混为一体,在坡峰之间还用了近似米点皴的笔法。
用淡墨画山石,用浓墨点横苔,点线相间,浓淡交错,若淡若疏,笔法随意潇洒,画面明净疏朗,秀润清爽,充分发挥了笔墨意趣,体现了中国画线条和墨色的审美价值。带着这样解读的心态去临摹,把作品分析到了这种程度,想临不好都难。
2.局部临摹练笔
首先临摹可以先临一幅作品的局部。初学者对毛笔和宣纸性能掌握得不够熟练,局部临摹可以在短时间内使临摹者对笔墨和宣纸有个熟练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临本有一个先熟悉的过程。
局部临摹可以从山石树木开始画起,先画单棵树,然后再画杂树、丛树;先画一块石,然后再画一组石。先找树的画法来集中局部临摹,再找山石的皴法集中局部临摹。
古人云“山藉树而为衣”“得草木而华”,树法在整个山水画技法中是最重要的一宗,画树就连续集中临摹各种树的画法,如树的画法从树干画法、树枝的画法、树根的画法、树干的皴擦法等,全部过一遍,接着就是点叶法,从“介”字“个”字点法、梅花点、柳树点等集中过一遍,此外,还有夹叶的勾法、松树的画法等,都需要集中练习临摹,接着就是山石皴法练习,披麻皴、荷叶皴、斧劈皴等,专门找这些皴法的局部进行临摹。
先临摹物象结构比较清楚、笔墨比较规范的画,然后再临变化较多、较复杂的画;先临局部、然后再临整幅;相对先缩小临摹范围,力求在研究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精微深入,在画幅上不要贪大,不求快。
在临完一幅画时,要把临的画与范画做一比较,看看有什么问题及差距,然后再重新临摹一遍。再临时,就应针对性地解决前一次临摹中存在的问题。
要能通过对一张画的临摹,既练习和解决手头上的笔墨技法,也要能分析透这张画各方面的艺术特点,这样既提高了自身的笔墨技法,也增进了艺术修养及对画的辨识能力。
3.完整作品的临摹,训练整体的造型和笔墨气息
首先就是打形,在宣纸上起形(也可以说是构图)。
这个步骤被很多人忽略,觉得快速起形完后赶紧下笔,然而画着画着就出现和原画不一样的构图和结构。
我们要知道,画面的结构对一幅作品是何等的重要,这是体现意境的要素,如果结构不准,很难想象画面还有何意境可言,古代画家画面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安排都有其道理,哪个地方的留白多少,前后穿插、露藏等地方都十分讲究。
如果在起形方面没能接近原画,就会出现画面的留白地方被挤满,或者空白太多等问题,造成作品缺乏整体的画面气息,这时候即使笔墨再生动,也没法达到原画的意境。所以拿到原画后一定先充分了解画面的布局和安排,然后准确打形。
其次开始下笔。下笔从局部开始,一般从画面的前面部分开始,一个局部画完整,再画下一个局部,不能这儿画一笔,那儿画两笔。一个地方要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达到连贯感。一般是先勾线,然后皴擦等。
勾皴同时进行,才能达到笔墨一气呵成之感。一个局部一定要画充分,不然分量不够,也就是笔墨不到位。
临画,宁肯画得比它多,也不能少。山石树木的临摹感受应该细心体会,因为自然属性的不同,用笔用墨自然不—样。另外要接近原画的用笔用墨,用墨的浓淡程度也要基本接近原画,墨最好一次完成,如果反复添加可能会造成闷、死板的状态。
4.整体观察
对原画大体的临摹完成后,要挂起作品和临本对比着整体观察,观察画面的构图、结构、留白的地方和临本有没有出入的地方,或者山石树木的笔墨是否用到位、画面整体的感觉是否得当。
5.临摹期间要思考的事情
对山石树木,古人是怎么样表现的,同时到大自然中观察山石树木的属性,对比古人的表现技法。比如,树的生长规律、前后穿插、上细下粗、疏密的变化以及不同种类树叶的画法,在古人画面上是如何表现的?不同类型的石头的斑驳肌理,古人是用的何种皴法?
按照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临摹,对这个阶段学生来说可以得心应手地进入临摹状态。带着对古人作品崇敬的心态、体会古人画作中的修为和意境,从而在古人的画作中得到山水画境界的滋养。
来源:国画家艺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