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永昌文教振兴,人才辈出;晨钟暮鼓,教化人心。涌现出了一批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勤奋作为、为民做主的良臣廉吏,胡执礼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胡执礼字汝立,号雅斋,明代永昌卫(县)人,祖籍兰州;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卒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
胡执礼画像,选自网络
胡公幼时,长得眉清目秀,聪颖出众,人称奇童有异才。相传,他八九岁时,在永昌城隍庙念私塾,学习成绩好,深得教书先生喜爱。一天黄昏时,老先生下课后安排几个学生打扫课堂。老先生前脚出门,同伴们一哄而散,跑回家了。胡执礼没跑,独自打扫课堂。城隍庙里的塑像龇牙咧嘴,几丈高的身子,斗大的脑袋,胳膊腿比水缸还粗,样子很是吓人。胡执礼扫到城隍爷脚前,后面有片垃圾扫不到。他命令城隍爷:“你把脚抬一下。”城隍爷应声缓缓抬起脚。老先生见弟子们顽劣,不愿打扫课堂,回来关门,刚好看见胡执礼命令城隍爷抬脚的一幕。老先生内心极度震撼,想不到小小的胡执礼竟有这么厉害的法度。他胡乱揣测,胡执礼可能是天上下凡的星宿化身!他浑身瑟瑟发抖,不敢把这个惊天秘密外泄,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对胡执礼精心传道授业解惑,万不可耽误了这个奇童弟子。
胡执礼11岁时补博士弟子员,17岁中举人,21岁时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高中进士。胡执礼初任四川保宁府推官,主管刑案。
上任以来,胡执礼执事严谨,重翻积年旧案。保宁府所辖二州八县,历年旧案足有几十箱。胡执礼白天足不出户,夜里挑灯细研,用了三天三夜时间,看完了全部卷宗。有36卷判决有误,须重新审理。尤其以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赵廷强奸民女、逼死人命一案,他从字里行间发现这是一起骇人听闻的豪门公子奸杀民女案。案犯的名字叫赵廷,竟是无罪开释。第四天一大早,胡执礼把36宗有问题的卷宗呈到赵廷的面前,把其中案犯赵廷的卷宗抽出来拿给知府(正四品)罗廷绅看,请罗知府主持重审此案。罗知府一看被告名叫赵廷,是当朝兵部侍郎(正三品)赵炳然的大公子。赵侍郎是抗倭名将,一生舍生忘死,四处征战,战功卓著,口碑斐然。罗知府为官圆滑,深谙官场套路。他当即拒绝,还信誓旦旦地保证,此案三年前由他严审结案,不会有错,让胡执礼不要插手。他还劝胡执礼翻旧案不要太认真,免得惹火上身,影响仕途。
胡执礼心里反而有数了,更加坚定了此案舞弊的判断。他义正词严地说:“此案疑点甚重,若草草对待,就难以伸张我大明王法。我相信蜚声朝野的赵侍郎,绝不会姑息其子败坏朝纲、损其名节!”
胡执礼秉持正义,决心重新审理此案,将强奸民女、逼死人命的罪犯赵廷绳之以法。经过严审,赵廷不得不承认了见色起意、逼奸杀人的犯罪事实。胡执礼怕因为赵廷的案子牵扯到赵侍郎,引起朝中奸佞乘机构陷赵侍郎。他毅然带上卷宗上京送往刑部,并找赵侍郎当面陈情。
胡执礼正要动身上京,时任四川巡抚(从二品)张时赶来,严厉斥责胡执礼擅自上京翻案。巡抚是中国明、清时期地方军政、民政大员,位高权重。张时声色俱厉地质问胡执礼:“你翻这个旧案是受谁的指使?”胡执礼坦然应答:“我没受人指使,是我的公心、良心使然。除暴安良、为民伸冤是我的职责所在。”巡抚张时凝视着一身正气的胡执礼,竟无言以对。
胡执礼快马加鞭,昼夜兼程,很快赶到京城,把赵廷的卷宗呈给刑部尚书郑晓(正二品)。郑尚书认真复核了前后两次审理结果,对胡执礼的秉公执法深感欣慰,大加赞同。胡执礼最后来到兵部,拜见了赵侍郎,不卑不亢,以实情相告。赵侍郎听完,长叹一声,流下了两行清泪。他说自己前半生转战南北,没空管教儿女,酿成了今天的祸事。赵侍郎不愧是国之栋梁,唏嘘之余,毅然决然地支持胡执礼秉公执法,大义灭亲。他还写了亲笔信,让胡执礼转交给四川巡抚张时,言明不要阻拦。当年秋,赵廷依法被问斩。剑州父老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罗知府有感于胡执礼执法严明,不避权贵,替老百姓做主,主动向朝廷举荐贤良胡执礼。不久,胡执礼因秉公执法,发奸摘伏,被提升为刑部主事(正六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