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经是谁创作的(|)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10-05 15:39:03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一、"人参"之名的来由

人参为《本经》上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及根茎,又可写作"人身",是指人参的寿命可以与人相比,生于深山老林者,短则几十年,长则上百年。

二、人参的性味和功效

《本经》原文:"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的性味微寒,与现代认识不同,现多认为甘微温,这可能与生长环境和炮制方法有关。从生长环境来看,人参分为野山参、移山参和园参。由于过去用的人参均为野生品,具有补气生津之功,而现今临床所用人参均为栽培品,所以温燥之性较强。

野山参

移山参(将野山参的种子洒在山林中生长)

园参(人工种植)

从炮制方法方面可以分为鲜人参、生晒参、红参、糖参。其中鲜人参和生晒参为清补佳品,偏于益气生津,安神;红参和糖参为温补佳品,偏于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但糖参药用价值较红参弱。

鲜人参

生晒参(鲜人参晒干)

红参(鲜参用水焯熟后晒干)

(一)"主补五脏"

一则补元气(精气)。元气(元阴之气、元阳之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摄人之营养不断滋生。元气发源于肾藏于脐下"丹田",借三焦的通路敷布全身,推动脏腑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活动。元气是人体生化动力的源泉。因此元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的强弱。人参能五脏并补,先天、后天同益,从而使元气充足,则五脏之气足矣。

二则指人参补气的适用范围较广。治疗脾气虚证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均含人参;《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圣济总录》之补肺汤均含人参;含人参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气虚之主方;治疗肾气虚证,可在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人参,能够增强补肾的功效。所以,言人参补五脏,绝不是过誉。

(二)"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

人们常有一种误区,认为人参大补,吃完之后会导致精力旺盛、亢奋,睡不着觉。而恰恰相反,人参具有安神的作用,古代帝王睡前常含服参片以安神。人参可用于失眠、健忘、惊悸等心神不安证。也可用于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但睡而不实等气虚心神失养证。同时人参还有兴奋作用,药理研究发现:人参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双向调节作用)。

孙思邈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定志丸,主治:气虚痰扰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该书尚有人参丸、大定心汤等主治心虚惊悸、恍惚不安,方中人参均为补心气、安心神而设。

(三)"除邪气"

人参是作用非常强的补虚药,而不是祛邪药,但《本经》中为何言本品"除邪气"呢?这就是中医讲到的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在治疗正不胜邪之诸多病证时,在祛邪的同时,须配伍人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邪居少阳之寒热往来,应用柴胡、黄芩透邪外出的同时,配伍人参以扶正祛邪;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人体肌表之表症,在应用羌活、独活、紫苏等发汗祛邪的同时,配伍人参以扶正。

(四)"明目"

现代研究证实,人参能增强暗处作业者眼睛的抗疲劳能力,提高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分析人参明目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改变了暗适应的视觉中枢对光的敏感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的有效成分作用于大脑皮质,使控制暗适应的神经中枢调节能力增强的缘故。不论哪种观点,都说明人参具有"明目"作用,对于眼保健有帮助,能防治视疲劳。

(五)"开心益智"

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增强记忆力作用,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得到证实。通过对动物实验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运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们发现人参对不同事物的记忆、记忆的保留和再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易化作用。这种作用实质上是对"开心益智"作用的很好说明。

(六)"久服轻身延年"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预防早衰。此外,人参还能够刺激功能低下的生理系统,使其生理生化反应趋于正常,而阻止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性循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故"久服,轻身延年"。

此外,人参在治疗情志疾病如焦虑、抑郁、失眠、分离转换障碍、痴呆等方面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本期专家】

王婧懿,沈阳市安宁医院九疗区(中西医结合病房)主任,中医学硕士。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疗机构管理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专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1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合并失眠、认知障碍、躯体化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