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实行“变法运动。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
于是,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要效仿古法。
商鞅变法的法令虽然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随即便出示布告:“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于是,大家都相信商鞅了。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其主要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特权,奖励军功,奖励耕战,在全国设立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由全国统一控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车裂,但是变法成果沿袭了下来。商鞅变法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