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元气森林因“0蔗糖”致歉,并对于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进行了解释,而儿童零食产品也都犯了元气森林同样的错误,并且这一现象在行业内并不少。
部分消费者对于无蔗糖并不了解,会误以为是无糖,而企业对于产品的宣传也是模糊不清,这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可能并不是好事。
01
“0蔗糖”充斥儿童零食市场
日前,元气森林因其乳茶产品“0蔗糖”的宣传语容易引发误解道歉,也揭开了无糖或低糖行业的遮羞布,因为它乳茶的宣传是“0糖”,而事实上是真的没有糖吗?它的“道歉信”说明了一切。
而元气森林的这种错误是现在儿童零食也正在犯的,对于“0蔗糖”和“0糖”的宣传模糊不清,以“0糖”为卖点的产品充斥着整个儿童零食行业。
比如百草味童安安小朋友脆脆虾饼虾片(0蔗糖);辰颐物语莱阳梨膏棒棒糖(0蔗糖);小鹿蓝蓝宝宝鲜虾片宣传无添加糖,实则是无添加白砂糖;映小盒和永和豆浆豆乳脆脆(0蔗糖);妙可蓝多儿童奶酪棒(0蔗糖);良品小食仙小兔山楂棒(0蔗糖);食验室鳕鱼肉薯片(0蔗糖);海麟娃高钙果蔬饼干(无加蔗糖);海獭家轻薄鲜虾片(无添加糖);良品小食仙牛初乳高钙棒(0蔗糖)。
宣称“0蔗糖”的儿童零食产品,实则添加的其他糖类并不少,只是换成了葡萄糖之类的单糖,或是海藻糖之类的糖类,但要知道的是产品内只是不含“蔗糖”,并不是任何糖类都不含。
02
0蔗糖不等于无糖
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不理解“0蔗糖”和“无糖”之间的区别,认为“0蔗糖”就是没有其他糖类,实则不然。
比如博妈优选的椰子味夹心海苔标有0蔗糖,成分表里却含有食用葡萄糖;趣悠悠无糖棒棒糖的宣传为“天然水果提取,无糖更健康”,实则它的成分表中含有异麦芽酮糖醇,据了解,果汁中的糖分含量也并不少;秋田满满秋梨膏棒棒糖标题上宣传“无糖添加”,实则是无白砂糖添加,成分表中含有木糖醇和麦芽糖浆;糖派甜心无糖VC苹果味爱牙棒棒糖宣传为“无糖”,实则是无蔗糖,成分表里添加了异麦芽酮糖醇、麦芽糖醇液、甜菊糖苷;布拉粉草莓小饼干宣传为“0糖0盐”,成分表里却含有食用葡萄糖、海藻糖。
所以从这些产品中可以看出,“0蔗糖”并不代表“无糖”,企业会运用代糖来顶替蔗糖的地位。
而“无糖”产品在我国也是有规定的,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规定,食品中的糖含量少于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即可标注为“无糖食品”。
而大多数儿童零食产品为了口味更好,或者能够得到宝宝的青睐都会添加不少糖类,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健康”的日益关注,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商品开始选用代糖,在保证口感的同时,又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03
是否添加要辩证看待
当前,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低糖”,甚至“0糖”,但是大多0蔗糖的产品真的健康吗?
比如说儿童零食产品中出现比较多的异麦芽酮糖醇、木糖醇、海藻糖、食用葡糖糖等。
其中,异麦芽酮糖醇(益寿糖)甜度约为蔗糖的45%~65%,是一种功能性糖醇,它在人体内不易被分解吸收,也不为绝大多数微生物分解利用。
海藻糖又称为漏芦糖、蕈糖,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蘑菇类、海藻类、豆类、虾、面包、啤酒及酵母发酵食品中都有含量较高的海藻糖。
木糖醇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但含量很低,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在人体内代谢完全,热值为10kJ/g ,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热能源。
少量的摄入糖分能够给人们提供能量,但是不宜过多。而且添加适量的糖分可以提升儿童零食的口感,添加糖并不“可耻”,但是模糊不清的宣传,只会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把消费者越推越远。
但是严格来说,企业的这种行为只是营销宣传上的不恰当,或者是打擦边球的行为。正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所言,零添加也好、有添加也好,并没有绝对性,添加与不添加也要辩证的看待,因为并不是没有添加就一定是好的。
事实上,零添加不应成为企业产品差异化市场的核心,应该从产品本身,从技术上去研究如何做出更健康、口感更好、更美味的零食。这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
04
“玩概念”是在消耗信任感
据《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显示,80后、90后、00后家长购买儿童零食时,天然/健康/无添加是妈妈们购买零食时最关注的因素,占比为63.5%,其次是营养/成分/配方搭配、保质期和品牌,占比为60.3%。
可以看出消费者对于“健康”、“营养”的重视程度,而且在购买产品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查看产品成分表,企业不应该通过玩概念的方式来误导消费者,这种做法并不长久,只会把消费者推的更远。
需要注意的是,“减糖”或者“无糖”也将会是未来儿童零食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更新的《成人与儿童糖摄入指南》中,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 5%以下。根据世卫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简报》中的解释,这里的“减糖”建议只针对游离糖,不包括完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
只有脚踏实地,认真提高产品质量,并且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兼顾健康营养的诉求与产品研发、口味相结合,做出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企业应该把精力放在研发能力的建设上,而不是如何钻研如何取巧、误导消费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