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礼仪和西方礼仪区别(18世纪中西礼仪之争为什么会发生)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08 13:22:35

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罗马教廷特使多罗来到南京,发布了教皇克莱芒十一世的禁约。

禁约共有七条,要求中国的教徒禁止使用天和上帝这两个词,不许参加祭孔和祭祖大礼,不许进祠堂行礼,不许在家拜访牌位,有功名的教徒不许进孔庙行礼等。

康熙得知后,下令将多罗押往澳门交由葡萄牙人看管。

同时,康熙派法国传教士艾若瑟作为自己的特使前往罗马教廷,澄清礼仪之争。

但艾若瑟一到罗马就被扣住,直到1718年,教皇收到康熙的朱笔文书才放行。

1721年,康熙收到了教徒特使嘉乐带来的教皇禁约,嘲讽一番后,下令禁止西洋人传教。传教士们当时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万教徒,结果传教事业遭到重大打击。

历史上著名的中西礼仪之争由此开启,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反复,一直到1939年才最终解决。

这次礼仪之争在当时引起了西欧知识分子的关注,伏尔泰就批评教会,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去传教。

在伏尔泰眼里,教会专制、傲慢且不宽容。被派去东方的传教士强迫民众信自己的宗派,他们之间互相争斗、诽谤、排挤。后来伏尔泰提出了宽容的概念,呼吁欧洲人要宽容。

一、礼仪之争的前因后果

这场礼仪之争其实从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北京。为了方便传教,利玛窦采取了适应主义,他穿上儒服,学习儒家经典,自称西儒。

天主、上帝等概念都是利玛窦翻译的。在祭祖祭孔仪式上,利玛窦视其为尊敬祖先的世俗仪式,所以不违背教义。他的这一套传教方式,被耶稣会称为“利玛窦规矩”。

1610年,利玛窦去世,他指定意大利人龙华民为总会长。龙华民不认可利玛窦的传教方式,他主张废除天主、上帝等词汇,而采用音译法。礼仪之争由此而起。

最初的分歧只发生在耶稣会内部,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耶稣会最终决定,延续利玛窦规矩。

因此,耶稣会的传教事业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另一个教会多明我会来到之后,这一切就变了。

1631年,第一位多明我会的传教士从菲律宾抵达中国,正式开始对华传教。也许是因为发现自己来晚了,多明我会很不爽,于是神甫黎玉范向教廷打小报告,指责耶稣会宽容中国信徒尊孔祭祖,引来了教廷的干涉。

1645年,教皇英诺森十世发布通谕,禁止教徒参加祭祖祭孔活动。

但1656年,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在听了耶稣会的申辩后,又准许耶稣会士参加祭孔祭祖活动。

这两个命令是互相矛盾的,在华的传教士们也因此分成两派,一部分人支持1645年通谕,一部分人支持1656年的教皇命令。

1693年,法国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率先发布禁令,要求自己辖区内信徒不准参加祭祖祭孔活动。

于是,争议迅速升级,由单纯的教义问题上升到了政治纷争。出现了教皇和康熙之间的直接交锋。不过康熙只是禁止传教,并没有禁止传教士来北京。

1723年,刚继位的雍正下诏驱逐传教士,将礼仪之争推向了高潮。

虽然是驱逐,但雍正对他们礼遇有加,派兵护送,一路好吃好喝,打发他们去了澳门。

不过当时宫廷里依然有传教士,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宫里一直有西洋传教士。朝廷只是禁止他们传教。

二、伏尔泰对于传教士被驱逐事件的分析

驱逐传教士事件在欧洲引起了关注,因为同时还有三位王爷被关押了,这三位王爷都加入了耶稣会。

孟德斯鸠怀疑这是一起“对改变信仰的亲王进行的镇压事件”。孟德斯鸠对中国并无好感,总是盯着传教士们写的关于中国的负面信息。

于是孔子的粉丝伏尔泰就驳斥了孟德斯鸠的观点。伏尔泰认为三位王爷并非因为加入耶稣会被关押,而是因为权力之争。

他的理由是三位耶稣会士在寄回欧洲的信中说,神父们没有因为王爷被捕而遭到粗暴对待,他们见到了雍正皇帝,皇帝还赐了他们礼物。而那三位王爷则被监禁在满洲。

可见这起事件本质上是权力之争,而不是因为宗教问题。

伏尔泰指出:

“传教士恶意利用了中国的自由与好意。他们不承认其他宗教和信念,否定了中国宗教、思想、学术和政治的自由。他们强制地开展了一些与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相冲突的宗教活动,以及一些不合民意的传教活动。”

伏尔泰还提出反问:

“有些欧洲物理学家借口向朝臣展示温度计和气转球,曾煽动王族一名成员造反,难道他能留住这样的物理学家吗?这位皇帝如果读过我们的历史,如果他了解我们的天主教同盟时期的情况和炸药阴谋,他会怎么说呢?”

天主教同盟是法国胡格诺战争期间,天主教会与吉斯公爵组成的联盟。同盟后来暗杀了法国国王亨利三世。

伏尔泰最后将矛头指向了当时西方的不宽容,容不得其他教派。他后来专门写了一部著作《论宽容》,将欧洲的独断和中国的宗教自由进行了对比,并呼吁欧洲各国宽容。

三、礼仪之争对双方的影响

这场礼仪之争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比中国要大。

18世纪,西欧正在进行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教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的罗马教廷是落后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在欧洲也遭到了伏尔泰等知识分子的猛烈批判。

教廷在中国遭遇的挫折,反而使得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了一股中国热。

伏尔泰等人深入研究中国之后,吸收了大量孔子的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韩国著名政治哲学家黄台渊教授深入研究过启蒙时期的思想,发现伏尔泰、亚当斯密等人深受孔子儒家影响。

18世纪的中国在科技层面虽然比欧洲有所落后,但整体实力远远强过欧洲,文化上也处于优势地位。

西方传教的失败,可以视为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而采取的必要手段。

有些人认为雍正驱逐传教士,是断了中西方交流,是闭关锁国的强化措施。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当时的教会并不代表先进文化。西方的传教历来是以武力为后盾,进行的文化入侵。美洲、菲律宾等地的例子可以为证。

18世纪的欧洲国家还没有实力挑战中国,所以他们后来退缩了。但进入19世纪后,欧洲全面崛起,他们具备了挑战的实力后,就以武力为后盾在中国强行传教。

而鸦片战争以后的西方传教行为,给中国带来的更多却是混乱和苦难。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就是马神甫事件,而天津教案又引发了一场大风波。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