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孩子在家的表现怎么写(从数字画像到知忧解忧)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19 00:36:35

当老师去家访,会不会出现尴尬?

答案是,当然会!

先来看看,家访尴尬“小剧场”:

教一年级的小孙老师,在今年新学期之后的第一次家访中,就遇到了很尴尬的情况。

刚刚开学两周,小孙老师要去男孩龙龙家里家访。因为刚开学,小孙老师对龙龙的情况还仅仅停留在“浅浅”的了解阶段。而龙龙的学习和生活又主要由妈妈负责。

家访当天,龙龙的妈妈正好没在家,于是,尬聊就这样开始了。

龙龙爸爸:我们家孩子,开学2周了,表现还好吧?

小孙老师:蛮好的,孩子很乖的。(孩子表现确实很好,反而不知如何开聊。)

(停顿几秒,小孙老师尴尬地四处看看。)

龙龙爸爸:老师,您喝水,咖啡喝不喝?

小孙老师:不了不了,谢谢,不用客气。

(停顿几秒,两人都无话可说,空气陷入“凝固”。)

龙龙爸爸:对了,我们家孩子很会唱歌的!儿子,给老师表演一个!(拉上孩子表演才艺)

龙龙: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

(龙龙开始用力嘶吼《孤勇者》)

其实,面对家访,不光家长感觉紧张,

老师们也很容易不知所措。

再来看看,对老师们的“街访”:

老师A:“我是一名'副科'老师,在家访的时候家长可能更多关注孩子在语数英方面的情况,我不是特别了解,不知如何回答。”

老师B:“家长不大爱说话,我也不是很能说,气氛就有点冷。”

老师C:“家长一直在和我灌输他的教育理念,然后,当我说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并不一样的时候,他们不是很能接受……”

让家访不再尴尬

老师家访遭遇尴尬如何化解?

今年9月开始,宝山区教育系统全面启动了“万名教师走万家”活动,全区1.8万名教职员工,人人皆为导师,用走访覆盖至全区近18万学子家庭。

不久前,上海市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的老师们,以“‘爱的行走’故事‘慧’”为主题,进行了“万名教师走万家”活动交流会,分享了各自家访的经验和从中收获的育人故事。

“数字画像”让家访有话聊

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老师们的走访活动基于学校AI智教育平台,用数字化开展走访,给予家长具体化的、针对性的、导向性的策略指导。

家访前,登录AI智教育平台教师端,了解一下孩子三大维度、五大方面的得到奖章数量,进行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比如:在哪些方面比较有优势,哪些方面比较薄弱。

家访时,可以根据“数字画像”,跟家长有的放矢地交流孩子的情况,还可以针对孩子的薄弱点,对症下药,给与家庭教育指导。

家访后,可以跟孩子和家长商量一个小目标,让孩子为之努力,如和"校长妈妈"喝一次下午茶、做升旗手、做一天值日班长等。

AI智教育平台让孩子的数字画像更清晰,让老师家访不再尴尬没话聊,给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也更精准。

让家访拥有温度

当家访不再尴尬,就会逐渐拥有温度!

其实,在这次“万名教师走万家”的活动中,发生了很多让人触动的故事。

视听分离的”捣蛋大王”

宝山区陈伯吹实验小学的黄诗勤班上有一个全校皆知的“捣蛋大王”——男孩小毕。

小毕个子小小的,一下课就会在走廊飞奔,一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要原地爆炸发脾气。

上课时,小毕眼睛不看老师和黑板,耳朵却是听的,这种病理性的视听分离导致他听得懂却记不住、也写不来。

当黄老师第一次去小毕家走访的时候,小毕的妈妈说了一句让黄老师忘不掉的话:“我要是没有生出这样的孩子就好了。”

小毕妈妈的失落,触动了黄老师。

黄老师跟小毕的英语老师郁凯妮一起再次去了小毕家,她们注意到小毕家的电视柜左右两侧立着两个接近天花板高的大型玻璃柜,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有手办、模型、玩具等。

黄老师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小毕上课时,手上也总喜欢把玩点什么。

仔细跟小毕的妈妈沟通后,黄老师确定小毕是触觉敏感型的孩子。

朗读、抄写、背诵,是需要视觉和听觉协同工作的。既然孩子是触觉敏感,他从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效率低,倒不如扬长避短,试试让孩子通过触觉来加深记忆。

于是,老师们指导小毕妈妈买一些刻有英文字母或者汉字的小木块,建议小毕妈妈平时多和孩子玩一玩拼词游戏,提升小毕的词汇量,帮助小毕减少对阅读的恐惧。

慢慢地,小毕对朗读不再抗拒,阅读时的障碍也逐渐变小了。

去单亲孩子家里看小菜园

一天课间,女孩菲菲和老师司巍巍说了句悄悄话:“老师,我的小菜园长势可好了,你有空来看看?”

司巍巍是宝山区菊泉学校顾教校区的一名老师。而菲菲来自单亲家庭,父亲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家务事繁琐,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一天,司老师走进了菲菲的家,白云下、菜园边,老师、孩子、两位老人,几人围圈而坐。

从孩子的课堂表现聊到未来的期望,从播种施肥 谈到亲子出游,从吐槽爸爸,说到出行安全……闲谈其乐融融。

用“细”给家长解忧

宝山区虎林路第三小学把此次“万名教师走万家”活动,命名为“解忧行动”,老师们通过“事先了解——细心设计——精心施策——减缓忧虑——达成共识”五部曲,进行“深入式”家访。

家访是“解忧”,但必须“知忧”,才能更好地、有目的地沟通。

虎林路第三小学教师王穗雯讲了自己的“解忧“体会,她说积极引导家长说出忧虑,最后“直击担忧”,转变家长教育思维认知,才能用正确的教育观影响家长。

在王穗雯看来,家访关键在于一个“细”字。

心要细。要学会观察学生,孩子不会掩饰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从中感受到孩子的心情。要学会听,不仅听家长说,也要倾听学生,清楚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当然,家访前要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家庭情况有所了解,只有“知忧”,才能为有效家访打好基础。

言要细。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往往表现了他们的想法以及观点。直来直去有时候会伤了别人。家长都关心自己的孩子,要学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家访,语言较平和,语速放慢一点,这样才能让家长打开心扉,才能走进这个家庭。

行要细。家访时,教师的一举一动会让家长的心情有所变化。有时候,跟同性家长可以拍拍肩膀以此来鼓励她,跟异性家长可以通过点头来表示认同。

这样的家访暖心小故事还有很多。

“一年级学做眼保健操的时候,小孟眼睛睁着的,他根本不懂什么是闭眼,是老师一遍又一遍示范,讲解,教会了小孟闭眼……”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教师吕文卿通过持续不断的家校联动,给特殊的孩子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么多年坚持不懈地一次次家访,才有了重度智障孩子小孟一点一滴的不断进步,听到了小孟课堂上那流利的英语回答,看到小孟漂亮的字和家长欣慰的笑容,老师们也都很心慰。

陈伯吹实验小学龚燕花老师在她的案例中这样写:“第二天一早,小乔同学就开心地来跟我说:‘龚老师,我外婆跟我说,你昨天去我们家家访,没有告我的状,反而一直在表扬我。我知道我最近表现的不是很好,但是您放心,我一定会慢慢改正的。我外婆也跟我说了,她不会一直在我耳朵边唠叨。龚老师,谢谢您。’”

不一样的孩子,不一样的家庭,对待家访有不一样的感受,期待、兴奋、害怕、盼望,而就在这样不同的感受中迎来了教师们的一次次家访。

走访不是“走秀”,而是教育方式,其背后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

正如虎林三小王穗雯、杨洁老师在进行组团式家访后,写下这样一句话“家访不是形式,不是提建议,而是点燃家长的希望,给予学生爱心。”

照片由学校提供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