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怎么解释(肯定不是因为扫墓上坟)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1-05 21:52:2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著名的七言绝句《清明》,浅近直白,无经无典,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由于是清明时节,这里面的“断魂”让人很容易与上坟扫墓联系起来。其实,这个“断魂”,与扫墓上坟一点关系都没有。理由如下:

上坟扫墓作为清明的主题内容是唐宋时期逐步形成的,南宋之后到明清时期才兴盛起来。唐宋以前,春季有三个节日,一个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一个是“寒食节”,冬至日后的第105日;还有一个就是“清明节”,农历三月中旬前后。唐宋之前,“上巳节”和“寒食节”是大节,“清明节”是小节。“上巳节”是女儿节,也有称为“中国情人节”,王羲之《兰亭集序》,就是在“上巳节”那天写的关于“上巳节”的盛况。杜甫诗《丽人行》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如果不知“上巳节”,水边多丽人肯定不知是干啥的。“寒食节”有典,晋文公祭介子推,禁烟火,吃冷食,后来为缓解吃冷食的不适,增加许多游乐玩耍锻炼身体项目。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唐天宝年间,将“寒食节”与“清明节”放在一起,放假七天。宋代沿袭唐代规定,也放假七天,叫“清明节”,之后“寒食节”就与“清明节”一起不单独过了。南宋时期,理学盛行,存天理,灭人欲,女人被禁锢在家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作为“女儿节”的“上巳节”也没有了,“上巳节”游春踏青等习俗也被吸收到“清明节”中。到明清时期,春季就一个大节,即“清明节”,一直延续至今。

杜牧唐代后期人,当时上坟扫墓是“寒食节”的主题内容。唐诗中也有许多咏“寒食节”的句子,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等。杜牧《清明》诗中的“断魂”,一般理解为“羁旅落魄”的意思。

还有,上坟扫墓在古法礼仪上是祭祀活动,不是丧事活动。丧事是凶礼,应当哭泣,应当悲伤;祭祀活动是吉礼,不应当悲伤不应当哭,也不需要悲伤不需要哭。祭祀活动抒发的是一种圣神、庄严、崇高的祖宗情感,是一种告慰先人,祈求祥瑞的家国情怀,与悲苦哀伤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以,杜牧的“断魂”,绝不是因为扫墓上坟。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