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定义(中世纪是如何开始和结束的)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12 06:00:40

欢迎关注“环球情报员”,更多环球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待你发现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中世纪”这个词。某些古迹、建筑动不动就冠以“中世纪”的标签,也让人们好奇:中世纪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间跨越,中世纪是如何开端,又如何终结的呢?

中世纪一词最早出现于1469年的拉丁文献中的“medium aevum”,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覆灭这段长达1000年左右的历史段。

严谨的说,中世纪的定义只能用在欧洲,而不能用在其他地区。

▲中世纪的城堡


一、罗马的兴盛与分裂

正如俗话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源于亚平宁半岛的罗马共和国建立伊始,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部落和城邦,共和国的初期发展尤为艰辛。

▲ 罗马帝国的缔造者:屋大维

到了公元前27年,屋大维皇帝开始逐渐地对外作战,扩展疆土,到了公元2世纪,帝国的领土已达到了其所能扩张的极限。

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事和缺乏有效的治理,帝国越来越难以统治这片广袤的疆域,罗马似乎再也回不到往昔那般纵横欧陆的荣光了。

▲处于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疆域,随后的帝国逐渐衰败直到分裂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与中东波斯帝国 爆发的战争,军队开销大幅上升,罗马人愈发不满东部的战事给西方省份带来的沉重税赋。

在人民高涨的呼声中,286年,皇帝戴克里先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分而治之,戴克里先的儿子也分别任两个国家的皇帝。

但是这样子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过度的征税和无休止的边境战事,都在不断地摧毁这个庞大的帝国。

▲4世纪的东西罗马帝国

公元91年,汉朝击败匈奴,匈奴单于率残部开始西迁,途径中亚地区,到380年左右来到东欧,无可避免地与当地哥特人产生民族矛盾。虽然不复当年漠北盛况,但匈奴仍然在哥特人的地盘大展淫威。

匈奴人的在欧洲的“搅局”,让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北欧的盎格鲁人、 撒克逊人、朱特人迁徙至英格兰;中欧的哥特人、法兰克人迫于生存空间压力,开始侵入西罗马帝国。

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使西罗马帝国于476年被灭。欧洲的政治单元自西罗马帝国被灭后,逐渐被分割。

除了东罗马帝国外,没有任何一个西欧王国敢于称帝,民族之间的碰撞和思想的多元化,使欧洲正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中世纪。


二、宗教的兴盛,教廷的风光

基督教的兴盛、教廷的兴起与罗马帝国具有很大关联,东罗马成立后,基督教开始被确立为国教。教廷成为中世纪举足轻重的组织。

那么教廷是如何兴衰的呢?

随着西罗马的覆灭,罗马帝国再无当年之勇,甚至帝国的核心区域—意大利也被侵占了。

6世纪初,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在收复意大利后,竭力与各邻国保持和平关系,甚至包括宿敌波斯帝国。

这么做缓解了战事开销和征税压力,而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的皈依,使整个国家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新形势稳固了下来,信奉宗教可以更有利于心灵的寄托和国家的管理。

▲中世纪时期欧洲神权和世俗政权的交融

在欧洲社会上层,名门上流家族开始更加频繁从事宗教事务,逐渐形成了拉丁古典学系。

由于教育体制的羸弱和缺乏,社会基层广泛的不识字。参与宗教事务、具有读写能力的上层家族自然拥有了书册的翻译解释权,尤其是《圣经》。

逐渐地,“教廷”这种维护宗教事务利益的组织便诞生了,教廷的广泛影响力,甚至让国王和皇帝都不得不遵从教廷的命令。

教廷的地位超脱于世俗权力,王位和皇位都必须由上帝经过“教皇”的手交付给国王和皇帝。

▲“丕平献土”,法兰克国王丕平将意大利中北部领土献给教皇,表达对教皇的敬意,教皇权利日益扩大,已开始成为宗教界和世俗界的共同统治者

教廷在宗教上的统治十分严格,禁止异端思想的存在以威胁其超然统治,甚至开设的学校,教授的大部分内容也是神学。

反对教廷统治的人一般没有好下场,布鲁诺、哥白尼、托勒密、伽利略等知名人物都遭到了囚禁和审判。

▲教廷的宗教裁判所,用以审判异端

教廷也在大力敛财,教皇通过收受好处的多少,决定是否授予王位。对于一个民众都信奉基督教并且奉教皇的话为“谕旨”的国家君主来说,教皇的表态可能就决定了未来的出路。

▲画中教皇所处位置居正中,皇帝却只能在最左边“陪同”

然而一手遮天的教皇并不满足他获得的既得利益,他还希望获得更多财富,而这时候,开始兴盛的阿拉伯帝国便是教皇入侵东方、掠夺财富的最好借口。

阿拉伯人自8世纪开始控制中东地区,凭借独有的方式,他们通过骑行骆驼,将东方的丝绸、香料运往西方。

▲ 全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一度占领了西班牙,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

通过这种贸易,阿拉伯帝国愈发强大,继而一路西进,占领了基督起源圣城耶路撒冷,甚至一度打到了西欧的西班牙。

欧洲上下因此大为震惊,教皇借着“夺回失陷的耶路撒冷圣城”,号召欧洲各国派兵东进,消灭异端,前后一共爆发了八次东侵战争,史称“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所谓的“文明之师”与“快马弯刀”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持续了有惊人的数百年,无数士兵和百姓在战争中丧生,无数人的家园遭到摧毁。

但也就是这次东西方的军事碰撞也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融,浪漫文化和骑士精神都形成于东征期间。

毫无疑问,欧洲的文化在整个战争期间获得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追崇自由和开放的思想开始传播。

深受神权影响的欧洲,即将迎来新的曙光,教廷的时代即将过去。


三、诸神的黄昏,罗马的覆灭

中世纪后期,执掌神权的教廷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愈发冲突,随着新思想的产生,教廷的世俗影响力愈发减弱。

同时,英国新教的崛起对教廷的地位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曾经的《教皇敕令》中“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教皇有权废黜皇帝”,在风雨飘摇的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看来似乎极其荒谬。

▲1190年的欧洲

十字军东征的下场呢?饱经风霜的拜占庭帝国都还没有从十字军东征的人力和财力损耗中回过神来。

虽然1261年君士坦丁堡成功的从伊斯兰人手中夺回,但拜占庭已经不复当年盛状,帝国只能控制巴尔干半岛一小块地盘了。

▲1355年的拜占庭帝国,已不复当年盛况

来自东方新的威胁力量—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继承了前阿拉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正在一步一步巩固其实力、

奥斯曼拥有精良的军队、新式的大炮。在拜占庭帝国皇帝眼里,土耳其人正在磨刀霍霍,剑指西方,曾经的阿拉伯世界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愈发强大了。

1453年,年轻的奥斯曼帝国苏丹指挥了一支浩荡的水陆军队,用53天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这座千年古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集合军队,意图攻占君士坦丁堡

当索菲亚大教堂上的十字架换成清真穹顶时,中世纪的大幕也同样缓缓盖上。

从前用于保护君主们的城防措施是通过城墙和护城河来完成的,然而,奥斯曼带来了东方的火药,通过重炮摧毁并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城堡。

这极大的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及军队装备,曾经坐拥城堡维护自身统治的封地贵族时代结束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由此结束。


四、千年中世纪

回首千年光景,中世纪启于罗马帝国,也终于罗马帝国。也就是说,整个中世纪史就是一本罗马帝国史,整个欧洲的文化与政治形成,都和罗马帝国有不可分割的关联。

由于基督教也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分为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君士坦丁堡陷落后,同样东正教的莫斯科大公国自诩为东正教的继承者、斯拉夫人的保护者沿用着拜占庭帝国的国徽,并且一直欲图继承拜占庭的庞大基业。

在今后数百年,天主教和东正教在宗教上的对立,逐渐将发展为政治层面的对立冲突。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

另一方面,由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很多来自东方的书籍随着民众的西迁流亡,流入了意大利和西欧各地。

大量文学家和哲学家对于古典文化的缅怀,结合了现今基础,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文艺复兴。

之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兴起,都无非得益于文艺复兴乃至于君士坦丁的陷落。

▲文艺复兴代表作《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虽是一部欧洲史,但并不是与东方毫无关系。

中世纪初,因为汉朝击败了匈奴,进而推动欧洲的民族迁徙,间接的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而中世纪末期,由于宋朝的火药技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借此制造火炮,摧毁了千年城堡君士坦丁堡。

所以说中世纪的历史中,经常闪现着东方的影子。

作者: 王琰天秋 编辑:Thomas

—(End 全文完)—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