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最后一个预言(上古预言奇书)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5-23 17:21:42

大家好我是小德,今天小德就带大家深入解析一下《山海经》,它到底是一本荒诞不堪的奇书,还是一本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献。古语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在古代人们封建迷信,存在许多神明鬼怪的传说,后来人们还把这些故事编辑成书。而怪诞书籍就是传承这种文化的最好途径,古书《山海经》便是一本专门讲神话、地理、以及寓言故事的上古奇书。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山海经》的基本构成,《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大约有31000字,其中又分为很多篇幅,有《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书中记录着各地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河流,地势面貌,民族文化,祭祀礼仪等,保存了包括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不少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直到到西汉王朝汉成帝刘向,刘歆(xin)父子校(jiao)勘整理,才将此书公之于众。那么如此一本上古巨作到底玄幻在哪里呢?又为什么被称为巫书呢?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疑点重重

首先这本书第一个悬疑的地方就是作者不明,按照东汉时期王充所谓“正统”的说法,《山海经》是大禹和伯益创作的,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发生的事情,难道《山海经》还有预言效果?因此王充的说法受到了很多质疑。之后隋朝时期的“颜之推”虽支持王充的观点,但面对种种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chan)入,非本文也”来强行解释。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本书存在后人加入的内容,并非在一开始就全部写在书中。而且啊,小德查阅资料发现,其实多年来一直有诸多学者们在研究《山海经》作者之谜,而对《山海经》作者是谁有很多说法,如“邹(zou)衍作说”“夷坚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则提出,《山海经》其实不是一个时期一个人能著成的,这个观点得到现在大家广泛的认同。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而在翻看此书你会发现,前5篇的《山经》还相对正经一些,以中华大地山川为纲,记述着山川河流,花鸟鱼兽,宗教神话等,例如《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原文,描述着首列山系名称叫做鹊山,鹊山上的首座大山叫招摇山,它临近西海上端。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山上存在着很多树种,多为桂树和迷毂(gu),迷毂树的木纹是黑色的,还能开出一种光芒四射的花,人们将这种花带到身上就不会迷路,在迷毂树下生活着一种奇怪的草,长的很像韭菜,开着青色的小花,草的名称叫祝余,人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感到饥饿了,伴随着这种环境天然生长出来一种野兽,长的很像猕猴,有着一双白色的耳朵,它有时爬行,时而像人一样站立行走,这种野兽名叫做狌狌(xing xing),人若吃了这种野兽就会走得非常快。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山下还有一条丽水向西流入大海,丽水盛产一种名叫育沛(pei)的贝壳,若将这种贝壳佩戴在身上会起到防止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的作用。可以说《南山经》篇记载的这些还山川河流,野兽花草,还算正常,一些记载的野兽在现在也还是可以找到其影子,长的像猴子,有时站着走,有时爬着走,这不就是今天的猩猩嘛,甚至名字都没有怎么变化。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再如《东山经》篇记载,有座余峨山,有着茂密的辛树和楠木树,山下有杜荆树和枸杞树,山中生存着一种野兽,形状像兔子却是鸟的嘴,还有鹰眼和蛇尾,一见人就躺下,伪装成一颗球装死,名称是犰狳(qiu yu),它自身名称的读音就是它吼叫时发出的声音,它一出现就会代表有蝗虫会来危害庄稼。而在今天专家也早发现了它的踪影,兔子身鸟的嘴,鹞鹰的眼睛蛇尾巴,这不和分布在美国南部的凯鼠一模一样嘛,而且全部特征都吻合,包括这家伙一受到惊吓,就会缩成一个团装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而观察整部《山海经》中,像这样能和现代动物对上号的有许多,像描写鹿吴山下的“泽更水”,水里有一种怪兽,叫做蛊雕,虽然长的像普通的雕却头上长角,发出的声音像婴儿的哭声,是能吃人的。头上长角?还吃人?那没错啦,就是菲律宾的国鸟,食猿雕。此雕体型巨大,而且头上的羽毛会竖起像角一样,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完全有可能攻击人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还有《南山经》篇写到: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i)尾,其名曰旋龟。意思是这种动物通体暗红色,形状很像龟,有着鸟头和蛇尾,这个很明显嘛!就是我们中国的国龟,鹰嘴龟。照此看来《山海经》分明是一本古代科普书籍,为什么在后世大家提起它总是认为它是一本神话书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逐渐扭曲的画风

在整部《山海经》中,关于现实能够考证的动植物、山川地理有许多,而在整段书的后半部却越写越匪夷所思,比如传说中的四大凶兽,穷奇、梼杌(tao wu)、混沌、饕餮,等等富有神话色彩的奇闻异兽,都是出自此书。因为整部书中有许多这样大家了解的神兽,小德就挑选几个大家不太了解却又强大的,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首先介绍”烛九阴”,又名“烛龙”,它是钟山之神,长着人的头颅和蛇的身躯,全身为赤红色,长度有千里,其发出的光芒能照亮北极的阴暗,相传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夜晚就变成了刺眼的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又变回漆黑的夜晚,它一张口吸气,整个天地都变为寒冷的冬季,一呼气整个天地又因为它灼热的气息换成炎炎夏日,这些都说明着烛九阴掌管着整个人间的日夜交替,四季交换,你们说它强大不强大呢?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当然,强如“烛九阴”的生物在书中还有相当多,而提到龙族,不得不提到《山海经》中的另一条更为强大的龙,“应龙”,据书中描写,“应龙”是《山海经》描写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时,提到的一种有翼的龙,大禹治水的时后帮大禹立下过卓越的功勋。故事大意是黄帝的部落与以蚩尤的部落发生战争,双方都有神兽前来相助,来帮助黄帝的应龙擅长储水,帮助蚩尤的神兽擅长呼风唤雨,本领比应龙更加强大,逐渐大雨飘向黄帝这一边,形成大洪水。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黄帝处于劣势就请来了天女“魃”(ba)帮忙止住了大雨,一举歼灭了蚩尤部落。而应龙在大战中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杀了蚩尤和夸父!还用尾巴画出水渠,引水入海。由于战争消耗的精力过多,“应龙”再也飞不回天庭,就悄悄来到了南方的山泽里一直隐居着。而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被书中这些光故流离,悬疑神奇的神话故事所吸引。那为什么时至今日的学者们都对《山海经》争议不断?鲁迅又与它发生了什么?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鲁迅与《山海经》

从古至今有许多大文豪读过《山海经》而他们对这本书却是毁誉参半,即使司马迁大文豪,他对《山海经》也是半信半疑的,据《史记》载,司马迁在读过此书后只说了;“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书中描写的山川地貌还与事实相近,而书中的怪物我是不敢评说的”这表明司马迁老先生对《山海经》是抱有怀疑态度。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而另一位近代的伟人也是跟《山海经》有着不浅的渊源,《山海经》的内容虽然不容易读懂,但书里描写的怪物都是相当神奇的这对于好奇心特别重的鲁迅相当有吸引力。据说鲁迅从小就读《山海经》长大的!关于这个传说,可以从鲁迅自己写的散文集《阿长与山海经》里头看出一些明显的痕迹,以下是原文的一段文字。“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小德简单了解《山海经》后,首先认为书中记载了很多巫师的祭祀活动,最典型的就是对每一个山系的描述结束后,都要总结一下这座山系一共包括了些什么山,这些山该用什么样的祭品,如何进行祭祀。另外书中还频繁出现巫师的名字及其举行的祭祀活动,巫师主要的活动就是借祭祀之名传播神的旨意,在把下面的人民的祈祷传达给天庭。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载了一个叫“巫咸国”的国家,这是个全部都是巫师的国家,他们的打扮全是用手操着青蛇和赤蛇。这个国家位置处于《山海经》记载的登葆山,这个山可不一般,是天地的连接用的阶梯,巫师们都通过这里沟通天神,来达到传播神旨的目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写到这里小德不得不补充一句,这是否就是我们曾经说过的古巴比伦塔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返回去看之前的内容。另外书中还有大量巫师的咒语,巫师在祭祀或者治病的时候嘴里都会念一些特定的词汇,就是古代巫师的咒语。在《大荒北经》中记载,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黄帝请来了天女“旱魃”,结果黄帝大获全胜。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但天女“旱魃”因灵力耗尽无法回天庭,天帝就命“旱魃”去赤水之北,而“旱魃”途径之处就会造成一系列旱灾。因此,旱灾降临的时候人们就会祷告说“神北行”这三个字就是巫师的传授的咒语,人们相信只要念完咒语,旱魃就会跑到赤水之北,就不在会在造成旱灾。除此之外在《山海经》中还记载了很多神奇的动物,而这些动物出现都是有寓言性,可预示灾难或福祉的到来。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比如“白泽出,天下宁。见麒麟,圣人出。毕方在,有火灾。飞鱼入,大丰收。朱厌现,天下乱”。类似这样的寓言在《山海经》还有很多,在当时人民对此深信不疑,而这种寓言就是巫师最先提出来的,因为在当时人民还没有什么智慧,巫就是是最有智慧的人,所以巫师说的话无人不信。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山海经》被鲁迅评为巫书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在小德看来,《山海经》是集合了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瑰宝,不管书中记录的是不是事实,我们都不应该对它轻视,或许是因为古今语言差异,现在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书中所说,又或因为表达方式的不同我们无法洞悉古人想要描述的事物。所以我们不应该纠结书中所述是否属实,而是应该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古人智慧的结晶。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好了,本期文章到此结束。大家对《山海经》中的故事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到评论区留言,小德会同大家一起探讨,最后别忘了点赞,关注小德哦。我们下期再见。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