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森林
图片来源网络
没钱没工作也要买买,因为要做一个精致的猪猪女孩;月入5000元,每天早上也要买一杯星巴克,因为那可以彰显出自己“小资”的身份。
我们总能给消费找出合理的理由。不是我想花钱,变得漂亮可以吸引优秀的异性,可以拓展社交圈;喝星巴克说明我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然而买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品,是商品背后被赋予的身份。消费貌似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其实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非理性消费行为正在毁掉很多人。
图片来源网络
01“口红效应”下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明明很穷,为什么还是管不住消费的欲望。这让我想到一个经济学原理:“口红效应”。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可是口红的销量反而直线上升。”这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就是《口红效应》。心理学家希尔发现:女性在经济不景气时,就会更想购买化妆品。
因为口红属于价格低廉的奢侈品,买不了房车但是还能买的起一支代表时尚的口红,还能够吸引异性。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提到后来又有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募集104名女性,首先让她们表达自己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随后向她们推销两种口红,A款口红主打“吸引男性的可爱红色”,广告词是“这支口红不能让你升值加薪,却能让你拿下梦中情人”;B款口红强调“提升工作能力的职业粉色”,广告词是“有了这支口红,你也许会错过爱情,却能让你升值加薪”。
对经济形势不怎么担忧的女性选择A款、B款的比例分别为51%和49%,而对经济形势感到焦虑的女性选择“升值加薪”口红人数的达65%,选择“吸引男性”口红人数的只有35%。也就是说在面对经济压力时,女性更倾向于通过化妆来提高职场竞争力。”
这样就给消费找了一个很励志的理由,属于正当消费。
图片来源网络
02“口红效应”带来的3大副作用
“披上战袍,就是勇士了吗?”
贾平凹在《说花钱》中说:“领兵打仗了大半生的毛泽东主席从不带一刀一枪”。职场竞争力拼的是思维、实干能力,容貌永远排在实力后面。
打扮的作用大多是自我心理安慰,《口红效应》看起来很励志,实质上掩盖了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还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1、给自己找到花钱的借口。
逛街时看见某件心仪的商品,拿在手里翻来覆去看,这个时候大脑里已经在思考“我要不要买“、”哎,好纠结”,对于花钱,其实现在只差一个借口。
如果服务员这时候过来说这个东西有很大的用处,大概率情况下我们会收入囊中。只要有个合理的理由,钱也就花得心安理得。
商家也总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抓住了人心。
理发师说:"改变自己从发型开始,换个发型,换个心情,一切从头开始";去餐厅吃饭明明没有想点某个菜品,服务员告诉你这个菜对健康很好,刚好你在调理身体,多点一份也无所谓;“你这么优秀,配得上你想要的美好”。
消费被标上这些“美好”的标签,很多人会乖乖就范。
“口红效应”的励志理由像一个反光镜,阻止镜子里的真相显现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
2、“心理账户”作用带来的扭曲消费观。
我们之所以能被这些所谓的“正当理由”蒙蔽了眼睛,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早已经给金钱划分好了账户,哪些钱用于学习,哪些钱用于饮食,哪些用于购房、、、、、、
我们对待各项支出的态度影响着支出比例。“口红效应”因为找到了“励志”的理由,我们就能无压力接受类似这样的支出。
视频网站上一个很讽刺的段子,体现了这种扭曲的消费行为:
“800块钱的衣服可以买,要8块钱的邮费绝对不行;吃饭三五百块钱可以,外卖差2块钱满减绝对不行;超市购物一大堆,购物袋要加2毛钱绝对不行。这叫该省省,该花花。”
这是“心理账户”的影响,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此概念。
“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心理账户的存在影响着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支出和收益,从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和行为。”
朋友说自己嘴馋想吃某知名品牌西餐厅的蛋糕,觉得有点奢侈感到内疚,转念一想买回去给儿子吃的,顿时感到心里舒服多了,这是“情感消费”,是值得的。
“口红效应”也是“心理账户”作用的结果,内心的态度决定了消费商品的态度。
图片来源网络
3、为寻求“自我保护”陷入金钱的陷阱,迷失自我。
《口红效应》在经济不景气时产生,女性购买化妆品打扮自己为了提升职场能力,保住经济收入,现实中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寻求一种“自我保护”,口红就是“保护色”。
通过改变外表企图保护自己的背后是自卑感。因为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只能通过其他方面来掩盖。自卑的人很容易成为购物狂,试图通过买买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朋友小敏说自己就经历过那样一个时刻。工作几年,工资和职位并没有多大提升,看到曾经的大学同学买房、结婚、晋升,而自己还处在基层,倍感焦虑和自卑。
只有在购物刷卡时能感到自己的价值,每天衣着光鲜,给别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成功的独立女性。躲在物质构筑的围墙内,感觉到是快乐的安全的。可是晚上回到租来的房子,抑郁和焦虑立刻奔涌出来,常常失眠。
“他觉得自己弱小,就会趋向那些能让自己感觉很强的环境。他不是学习如何变得如何更强大、更能干,而是学习如何让自己感觉更强大。”——《自卑与超越》
后来自己意识到这样只能让自己迷失在“购物疗法”中,陷入无限恶循环,生生把自己从泥潭中拽了出来。
03怎样避免陷入“买买买”陷阱,重建良性消费思维
金钱原本只是一个工具,但是因为人的因素,被赋予了各种情绪,掌控不好便被反噬,掌控的好,能够给我们带来正向激励。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图片来源网络
1、学会正向思考。
面对危机,你是正视它的存在还是深感焦虑?两种态度就是两种结果。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把自己的工资很大一部分补贴哥哥家用,每个月所剩无几。
她是个资深的HR,可是有点混日子,一方面因为家庭财务所累无心提升,另一方面大部分心思用在找有钱的男朋友上面。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她试图通过另一半来拯救自己。
所以花费不少钱用在打扮自己的外表,出入高级场所去找机会接触优质男。可是这样的“心机”始终没有达成。在哥哥的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高,母亲只有抓住她这一根救命稻草。
差点崩溃的她几经折腾,终于在朋友帮助下,诚实面对现状,鼓足勇气跳槽到理财公司做理财。显然理财公司赚的钱比HR要高很多,前提是在努力的情况下。
樊胜美改变了以往的态度,认真工作,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有了存款。
“同一件事,当一开始从负面角度去想时,人们就很难再关注好的一面,从而丢失了很多可能性,里想要的结果越来越远。”-《反本能2》
所以我们始终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即便经济不景气时也不要过度抱怨,过度焦虑,金钱时间浪费在只会消耗我们的事情上,要培养自己正向思考的能力。
图片来源网络
2、建立良性思维。
无论是在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还是在低谷期疯狂购物都会产生恶性循环。
“面对难以抵制的欲望,你总要找个途径发泄出去。”这就需要良性思维帮助我们理性地对待金钱。
朋友A和B工作能力都很出色,因此获得不菲的工作收入。A将赚来的钱给自己添置了不少的奢侈品,喜欢打游戏便买了不少皮肤装备之类的,时间长了之后A感觉自己身心有些疲惫,放在工作的精力便少了许多。
而朋友B的享乐方式是旅游、看话剧、运动等等。让自己的身心能够彻底放松后再次投入到工作,依然热情不减。
显而易见后者是良性思维。
“工作成绩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金钱,如加薪、项目提成等。这些金钱会对我们构成正面激励,让我们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去继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然后继续这一良性循环。”--《深度思维》
如果一定要消费,就请使用良性思维让金钱给予我们正面激励,获得真正的放松体验感,不断进行自我提升。
非理性消费只会拖垮我们,阻碍进步,甚至深陷深渊。
图片来源网络
3、调整聚焦点。
闺蜜最大的期望就是在苏州这个城市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她所有的动力也都来源于买房。但是近几年房价走势一直持续走高,至今未能买成。手里的积蓄付首付还差一点,也不愿意拿父母养老的钱。
业余花销一律从简,工作时父母送的一辆代步车,也准备随时卖掉买房,平时也舍不得开。日子过得小心翼翼,每当听到房价又涨了心情就一落千丈。
近年来多少人的关注点都在房子上,为了在北上广安个家不知要付出多少心力。
大道理我们都知道,房子和幸福感的紧密度没有那么高,但是在关注他的人身上,房子就是幸福的基本要素。因为我们对房子产生了“聚焦幻觉”。
《身边的金钱心理学》说:聚焦幻觉,指的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哪里时,就会夸大这一部分的重要性。
我们的眼里只能看见金钱时,金钱就是幸福的源泉;眼里只有工作时,工作就是生活的重心。“聚焦点在哪里,哪里就是最重要的”。
所以如果身陷囫囵,不要用盲目的消费去掩盖自己的失意,调整自己的聚焦点,还有更多有意义的事值得关注。
你如何对待金钱,它就如何对待你。与金钱和平共处,也是与自己和平共处。所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建立一个良性消费系统,让消费也可以成为积极的力量,推动个体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