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是七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本名李雪,27岁完成了首部著名长篇小说《背叛》并改编成电视剧,之后陆续出版的《遥远的救世主》和《天幕红尘》,被统称为豆豆三部曲。
豆豆小说里运用了很多佛家、道家、儒家的经典思想,其中的一个具有“豆豆特色”的词语“见路不走”便很好的契合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更是值得人们细细嚼味。
“见路不走”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
这是豆豆在第三部曲,也是她最后一部收官之作《天幕红尘》里的开卷语。
“见路不走”的思想便是豆豆用另一种语言和思维向我们传达了对“实事求是”观念的新型解释。
豆豆的“见路不走”思想贯穿在整部《天幕红尘》小说里,成为小说的主线和中心思想,并从各人各异,不同思想理念、悟性、做人章法上对“见路不走”从石油大亨罗家明的无法领悟到大学生方迪的完全悟透,并运用到实际商业操作上所带来的成就,说明了悟性并非靠着年龄、阅历、身份地位和成就来决定的,悟性就是靠着一个人心智的“悟”,是需要天分的。
何为“见路不走”?书中给出了明确的解释:
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了。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不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市场、顾客,只看你自己条件的因果。不以新旧论,不以跟别人一样不一样论,只以有效论,有效与否是唯一的取舍标准。
这里很好的说明了“见路不走”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另一种说法。凡事都要以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不可有违常理,不可有违法,不可不遵循“天道”。
“见路不走”是对立于“见路就走”,凡“见路就走”的人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失了本心。如果我们走条件的可能,走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路,而不是从属于一般的经验,复制别人的成功,却忽视了自己所具备的一切条件,那么便是“见路不走”。
那么成功是否可以复制?别人有的条件自己不一定具有,别人的背景以及存在的环境也不一定跟自己相同,别人能走得通的路在自己这里却并非行得通。这些必须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分析判断,并总结出一条适合自己所有条件的“路”。
所以,“见路不走”便是对实事求是最好的解释。
“见路不走,即见因果,见相非相,即见如来”。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道德经》开篇首语便是这句:“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里的“道”便是指的客观规律,万物都有章法可寻,我们只需在自身满足的条件下去追求这种可以成功的章法。但人的心性是会发生变化的,那么在相对应的条件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与行事风格,“道”又是无常且可变的。
所以,道场不同,人性不同,所具备的条件也不相同,人便要适时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根据当下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做出相应的决策来。
也正如《道德经》里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都自有它的生存法则与生存规律,花开便有花落,有生便有死,有来自有去,有聚总有散,有分就有合,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有一个听上去很美但却又极度悲伤的词叫“鲸落”:一鲸落,万物生。
因为鲸鱼死去以后落入海底,它的身体又会同时滋养海里无数的生命,供养他们充足的食物,从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可长达百年之久,这是鲸鱼在最后时刻留给它赖以生存的大海最后的回报。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人的意愿为条件可以决定或更改的,“三生万物”。
只要遵循这个“道”,即客观规律,但又“非常道”,即基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做出对事物有利的相应变化与调整,不能一成不变 ,要顺应时代和万物的发展,即在当下的环境中追求“实事求是”。
人类的“得道之术”便是能够按存在的条件办事,便是按客观规律来支配人的行为,便是“道法自然”,即见如来,见真我。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无数的伟人们都在不断的提出这个概念,但能完全做到的人却可被看为“神”,可见要想真正的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于1923年提出“心理动力论”,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三个次第:本我、自我与超我。
依据百科里的解释:“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这也就跟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思想很好的吻合了:他提出的人生修炼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豆豆小说里的三位主人公的境界都在“超我”或“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中徘徊。无论是非常出名的《天道》丁元英,还是提出“见路不走”思想的叶子农,他们都未能完全的升华于最后一重境界,是凡人,就会出离,就不能完全的摆脱俗世中的烦恼,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可是,他们在做人行事时却都遵循了“天道”,遵循了客观规律办事,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如实观。所以,他们才被世人奉为“神”,他们只不过比别人多了脚踏实地,多了遵循规律办事而已。原来被奉为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在这个社会上只需要比别人更加的实事求是罢了。
老子的道家思想在豆豆的小说里运用自如,这句“见路不走”其实跟“道可道,非常道”如出一辙。都是宣扬了一种“济世之道”,即“实事求是”。
不盲从,不唯心,不唯世俗观念,只看实事的可能与条件的允许,以“实事求是”的不变应万事万物发展的万变。
,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 渐达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