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占到所有运动伤的接近半数(45%)。
崴脚后的处置绝非仅仅是选择“冰敷”“热敷”这么简单,而是有一个系列化规范,包括伤情判断,治疗、康复以及恢复运动等。
像“打球崴脚”这类非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即使是最简单化的处置至少也应该包括:
伤情判断我们看篮球、足球运动电视直播,经常看到运动员场上崴脚的情况,队医进场后首先对伤情进行大致判断,然后决定需不需要到场外继续判断伤情或治疗。
伤情判断的第一步就是看崴脚的程度,有没有形成明显的畸形。如果是,很有可能造成韧带和肌腱的完全性断裂,属于三级“崴脚”,甚至还可能有踝关节脱位和骨折。
如果没有明显变形,就要轻柔动动踝关节,通过看可活动幅度和疼痛反应,以及局部有没有压疼判断韧带有没有明显撕裂。如果有,很可能属于二级崴脚。
如果没有这些情况,就让运动员起身,让患肢着地看能不能承重或走路,如果承重和走路没有明显疼痛,意味着韧带仅有拉(伸)而没有撕裂,简单喷雾冷冻一下患处就可以继续进行比赛。
非专业运动员说的崴脚也可以参照这个基本程序对伤情进行简单的自我检视。
如果有明显畸形(非竞技运动中极其罕见)三级崴脚的迹象,或者严重疼痛、肿胀,不敢踏地等情形,直接去医院接受专业诊断和处置。
如果自检确认没有严重损伤,才可以进行包括冰敷在内的自我处置。
崴脚的“大米”处置方案所谓“大米”方案是国外有人总结出来的几个处置方法的英文首字母缩写“RICE”:
休息(R,rest),冰敷(I, ice),压迫(C,compression),和抬高患者(E,elevation)。
休息不需要多说什么。
冰敷是本才讨论的主题,稍后重点介绍。
压迫,就是使用弹力绷带等进行加压包扎,压迫血管,以期减轻出血,防止肿胀。
抬高患肢,使用利用体位差加速患处血液回流,减轻患处肿胀。
还有人对“RICE”方案提出改进,强化成“PRICE”方案,即在“RICE”方案基础上加上保护事项(P,protection),即使用装具、固定支架甚至石膏等对患者进行固定支持,目的是减少患处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并有利于消炎消肿。
药物方面,可以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比如布洛芬等,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减轻疼痛和肿胀。
但是,有研究认为,服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有可能会延缓愈合过程。毕竟,炎症反应是损伤愈合本身所必须的过程。
冰敷还是热敷?国人对热有天然的崇尚,对冰冷有天然的厌恶和拒绝。
即使经过很多人的科普,崴脚后很多人也热衷于热敷。
而多数科普也说,崴脚后早期宜冰敷,72或48小时内可以进行热敷。
但是,基于研究证据的专业观点,比如美国“国家体育教练员协会关于在运动员踝关节扭伤的预防和保守处置立场声明”中就强调,崴脚后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都不应该进行热敷,仅可以冰敷。
急性期的定义是自损伤开始到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炎症反应迹象达到峰值,然后开始减轻为止。
亚急性阶段是急性期后,损伤造成的急性炎症反应转变为增生阶段,主要特征在于新的胶原蛋白和毛细血管的形成——简单来说,可以以肿胀完全消失为期限。
可见,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并不完全取决于时间,而在于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情况。
一般来说,仅有韧带拉伸和部分撕裂的1、2级崴脚,急性期可能在2到4天,但亚急性期的时间变数很大,肿胀完全消失通常怎么也得1周,甚至更长时间。
至于冰敷的具体方法,可以使用冰袋、冰浴等方式。
至于时间,一般在损伤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使用冰敷,最初冰敷20分钟,间歇20分钟;到第二天、第三天,每2到3小时冰敷20分钟,每天至少3次。
直到康复训练期,仍可以进行间断性冷敷,以缓解疼痛和可能存在的肿胀。
为了避免冻伤,冰不能与皮肤直接接触,而应该隔一层薄毛巾。
冰袋一般使用毛巾、绷带或其他东西固定在伤处。
什么时候需要上热敷呢?
似乎没有证据证明在急性损伤过后,至少急性期、亚急性期,甚至康复期上热敷会获得什么好处。
因此,对于崴脚这种急性损伤,似乎没有热敷的必要,不管什么时间。
当然,如果疼痛和肿胀完全消失了,上上热敷“舒服舒服”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