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圆满落下帷幕,查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考714分的学霸状元郎,有688分的双胞胎兄弟,还有千万个欢呼雀跃的家庭。
当然,有欢呼声的地方,一定会有无奈的叹息声。有红花的地方,一定会有绿叶。这是必然的,也是公平的。
接下来的话,送给高考落榜者。
唐太宗李世民的《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高考,并非当今之特例,而是从古至今演变而来。古人也有类似的科考经历,自然也有众多的落榜者。
落榜之后,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墨客,都去干什么了呢?
查阅史料,总结之后发现,至少有6种出路!
第一条出路:回家种地。
古人生活的农耕时代,本就以种地为主要事业。充足的粮食保障,更是整个国家得以休养生息的前提。
参加科举的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民家庭。他们想以读书来改变命运,但这条路太过于艰辛,成功者寥寥无几。
大批的落榜者,回家继续种地,也是回归家庭的明智之举,毕竟“留得青山在,就不愁没柴烧”。
作为家里的丈夫,儿子,父亲,勇于挑起生活的重担,用书中学到的知识,把庄稼种得更好。
能让家里的亲人能吃饱穿暖,这不也是一种本事吗?
第二条出路:兴办私塾,做私塾先生,教书育人。
对于饱读诗书为了考试而准备数年的落榜者而言,并非腹中无经纶,诸多原因导致最终不好的结果,只能说是命中注定。
这些人很多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他们有远见,有抱负,不乏自主创业者:兴办私塾、经营知识。
在保证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的前提下,传承赓续中国传统文化。比较著名的有如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等。
第三条出路:给自己找一份工作,去做幕僚或者师爷。
这份职业是很体面和荣耀的,师爷是给在职的中高级朝廷命官当参谋做助手,协助处理政务的人。
他们的薪俸酬劳都不低,而且由朝廷命官支付。在那个时代里,能当上师爷的人,绝非等闲之辈,即便是在“落榜”群体中,也是见过世面的,出类拔萃之人。
从师爷做起,经过提拔和努力之后,也是可以走上仕途的。在历史上,左宗棠就曾是湖南巡抚张亮基麾下的师爷;晚清重臣李鸿章,也曾在曾国藩幕内做师爷。
第四条出路:经商。
在古代社会中,商贾的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往往能在累积大量财富之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赢得尊重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读书之人而言,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商业运作中去,本身就已经领先很多人了,所以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第五条出路:成为自由职业者,医卜,星占,写字,卖画等。
腹中有诗书,把学问转变成补贴家用的技能,对于很多落榜者而言,并非难事。
虽然古代没有如今的稿费变现渠道多,但那时候的文人确实数量少,很吃香,其“润笔费”也着实不低。
比如唐代韩愈,他写的《平淮西碑》,就得稿费500匹绢。可能大家没什么概念,如果说大约为如今的20万元,你是否会张大了嘴巴,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呢?
更令人惊叹的是,全文只有1505个字,每个字价值约132元。此等稿费,即便是放在当下,那也是令人羡慕的。
第六条出路:放下凡尘俗念,出家为僧。
古老的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沉淀,也是一个极富宗教信仰色彩的国度。看破凡尘俗念,出家为僧,以知识渡人,也不失为一种完美的价值体现。
在社会地位中,僧道可不低。如果有所修为,那就更受人尊敬了。比如吕洞宾,王重阳等,都成为了一代宗师,受世人崇拜。
所以,即便高考失利了,也不用太过于悲伤,家里也不要给太大的压力。
可以选择复读,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奋斗;也可以选择与分数相匹配的学校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选择继续深造。
36行,行行出状元。即便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也还有很多路可以选择。只要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
谨以此文送给今年高考落第的学子们,借鉴古人的出路,为自己规划好未来,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