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arr是什么意思(让圈仔带大家学习公共卫生-流行病学)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9-22 04:05:41

第一节 绪论

1. 流行病学从人群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不止传染病,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学科基本:观察法(主要)、实验法、数理法。

2. 学科特点:① 群体特征;② 对比的特征;③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④ 社会心理的特征;⑤ 预防为主的特征;⑥ 发展的特征。

第二节 疾病的分布

1.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 发病频率:

①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内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新病例数/暴露人口数;多次发病可累计;意义: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

② 罹患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意义:描述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强度,如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③ 续发率(SAR,二代发病率):在一个家庭、病房、集体宿舍、托儿所、幼儿园班组中第1个病例发生后,在该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因受其感染而发病的续发病例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比例。注: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分母中去除。意义:反映传染病的传染力强弱,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二) 患病频率:

① 患病率(现患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分为:时点患病率(时间不超过1个月)和期间患病率。意义: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的情况。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发病率与病程相对稳定)

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发病率增高;治疗水平提高,病程延长;病例迁入;健康者迁出;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

② 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意义:研究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和评价防治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对那些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及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调查。

(三) 死亡和生存频率:

① 死亡率:一定时间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 (单位:年) 意义:反映人群中疾病的发生风险,即发病率的高低:病死率高的疾病;病程或存活时间短的疾病。

② 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某病的病人数*100% 意义: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或者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常用于急性传染病。

③ 生存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经若干年随访后,尚存活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意义:反映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评价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以及癌症等慢性病的研究。

(四) 疾病负担:

① 潜在减寿年数(PYLL):各个年龄组人群因某病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意义:综合估计导致某人数早死的各种死因的相对重要性。

②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 意义:反映疾病对人群寿命损失影响的综合指标。

2. 疾病流行强度:散发、暴发、流行、大流行

3.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森林脑炎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1. 特点:以观察为主要研究手段;一般不设立对照组。

2. 主要用途:描述三间分布;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3. 现况研究(横断面研究):

① 特点: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揭示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统计学联系,不能做出因果推断。

② 类型:①普查:不存在抽样误差;② 抽样调查: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不适合。

③ 样本量的确定:现患率为50%时,所需样本量最大;容许误差越小,显著性水平(α)越小,标准差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④ 抽样误差大小:整群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

⑤ 偏倚:

选择偏倚:主观选择研究对象;抽样方法任意变换导致误差;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信息偏倚:报告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测量偏倚。

4. 生态学研究:

① 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于疾病之间的关系。

② 类型:生态比较研究;生态趋势研究

③ 对于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

④ 局限:生态学谬误。

第四节 队列研究(分析流行病学)

1. 在队列研究中,所研究对象在随访开始时必须是没有出现所研究的结局,但在随访期内有可能出现该结局的人群。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必须有可比性。

2. 特点:① 属于观察法;② 设立对照组;③ 由“因”及“果”;④ 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

3. 用途: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监测。

4. 标化死亡比(SMR):=研究人群中观察到的实际死亡数/以标准人口的死亡率计算出研究人群的期望死亡数

5. 样本量的确定:暴露组与对照组差值越小,显著性水平(α)越小,把握度(1-β)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6. 效应的估计:

① 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与对照组的发病密度之比。RR=Ie/Io 意义:暴露组发病的危险是対照组的多少倍。RR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病因学意义

②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AR=Ie-Io 意义: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意义。

③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该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AR%=(Ie-Io)/Ie*100%

④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该暴露的部分。PAR= It-Io

7. 偏倚:失访偏倚;信息偏倚

8. 优点: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一般可证实因果联系;可以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9. 局限性:不适合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病因研究;易产生失访偏倚。

第五节 病例对照偏倚(分析流行病学)

3. 比值比(OR):病例组的暴露比值(a/c)/对照组的暴露比值(b/d)=ad/bc

意义:指暴露者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者的多少倍。OR>1,暴露与疾病正关联;OR<1,暴露与疾病为负关联。

4. 不同资料的分析:

(ad-bc)2 n

① 不匹配不分层资料:X2= OR=ad/bc

(a b)(c d)(a c)(b d)

② 1:1配对资料:X2=(b-c)2/(b c) OR=c/b(b≠0)

5. 偏倚:

① 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Berkson 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暴露偏倚);时间效应偏倚;

② 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

③ 混杂偏倚

6. 优点: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研究;可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

7. 缺点:需要样本量大;选择偏倚;因果关系论证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回忆偏倚;不能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无法直接计算RR和AR等指标。

第六节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1. 基本特征:属于前瞻性研究;随机分组;具有均衡可比的対照度;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2. 分类:临床试验(患者)、现场试验、社区试验(人群,类试验-不能做到随机分组或没有平行对照的试验)

3. 主要用途:验证假设;评价疾病防治效果。

4. Ⅰ期临床:10~30名;Ⅱ期:100~300名,随机对照盲法;Ⅲ期:多中心(>3)的随机对照试验,1000~3000名;Ⅳ期:开放试验或队列研究、监测

5. 临床试验:

① 影响研究效应的重要因素:不能预知的结局;疾病的自然史;霍桑效应(正在进行的研究对被研究者的影响);安慰剂效应;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② 对照:标准对照;安慰剂对照;交叉对照;互相对照;自身对照

③ 盲法:单盲(研究对象不知);双盲:(研究对象、研究者都不知);三盲(研究对象、研究者、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人员都不知)

6. 指标:

① 相对危险度降低(RR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事件发生率)/対照组事件发生率

② 绝对危险度降低(ARR)=对照组事件发生率-实验组事件发生率

③ 需治疗人数(NNT)=1/ARR 意义:表示在特定时间内,为防止1例某种不良结局或获得1例某种有利结局,用某种干预方法处理所需要的人数。NNT越小越好。

7. 现场试验指标:

① 保护率(PR)=(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② 效果指数(IE)=对照组发病率/试验组发病率

③ 抗体阳性率=抗体阳性人数/检查总人数*100%

8. 偏倚:选择偏倚;测量偏倚;干扰和沾染(干扰:试验组或对照组额外的接受了类似试验药物的某种制剂,从而人为的夸大了疗效;沾染:对照组的患者额外的接受了试验组的药物);依从性(换组、进入、撤出)

第七节 筛检及其评价

1. 筛检试验:用于识别外表健康的人群中可能患有疾病的个体和未来发病危险性高的个体的方法。

2. 指标:

(1) 真实性(效度、准确性):

① 灵敏度(真阳性率)=A/(A C)*100%;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假阴性率(漏诊率)=C/(A C)*100%;筛检试验漏诊病人的情况;

灵敏度=1-假阴性率

② 特异度(真阴性率)=D/(B D)*100%;筛检试验发现非病人的能力;

假阳性率(误诊率)= B/(B D)*100%;筛检试验误诊病人的情况;

特异度=1-假阳性率

③ 正确指数(约登指数)=灵敏度 特异度-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正病人与非病人的总能力。越大,真实性越高。

④ 似然比(LR):

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特异度) 越大,诊断价值越高

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灵敏度)/特异度 越小,诊断价值越高

⑤ 诊断点右移,特异度升高,灵敏度降低;诊断点左移,灵敏度升高,特异度降低。

(2) 可靠性(信度、精确度、可重复性):

①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CV):CV=(标准差/算术均数)*100%

② 符合率(一致率):筛检试验判定结果与标准诊断结果相同的人数所占受检人数的比例。=(A D)/(A B C D)*100%

Kappa值:(-1~1) K=1,诊断试验与标准试验结果一致;K=-1,诊断试验与标准试验结果完全不一致;

(3) 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阳性患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A/(A B)*100%

阴性预测值:筛检试验阴性患者不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D/(C D)*100% 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灵敏度↑,阴性预测值↑。

3. 串联试验:提高特异度,灵敏度降低;

并联试验:提高灵敏度,特异度降低。

4. 偏倚: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过度诊断偏倚;志愿者偏倚。

第八节 偏倚及其控制

1. 误差:① 随机误差;② 系统误差(偏倚):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2. 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Berkson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奈曼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无应答偏倚;易感性偏倚。

3. 信息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暴露怀疑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测量偏倚

4. 混杂偏倚的控制:限制、随机化、匹配、统计学处理

第九节 病因与因果关系推断

1. 流行病学三角:宿主、环境、致病因子

2. 轮状模型:核心是宿主。

3. 因果推断的基本原则:

关联的时序性、强度、可重复性、特异性、剂量反应关系、生物学合理性、关联的一致性、实验证据

第十节 其他

1. 疾病预防:

①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消灭或消除疾病的根本措施。

② 第二级预防(“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③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疾病管理)。

2. 公共卫生监测方法:属于描述性研究

3. 病原体变异:①抗原性变异:流感病毒变异;② 耐药性变异:结核病;③ 毒力变异:卡介苗制备

4. 宿主的各种防御机制:

① 皮肤黏膜屏障;内部屏障(吞噬作用;正常的体液屏障作用);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感染早期产生IgM,后出现IgG;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

5. 传染过程的结局——感染谱(感染梯度):

定植(体表)→感染(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持续感染(慢性感染,携带状态或慢性携带状态)→隐伏(隐性感染或潜隐感染,持续感染,病原体不繁殖也不具传染性,不出现临床症状)→疾病(临床疾病或有症状感染)→痊愈

6. 传染源:病人、病原携带者、动物。隐性感染者不是传染源。人畜共患疾病:血吸虫病、狂犬病等

7.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段。意义:判断受感染时间,追踪传染源;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

传染期: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意义: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8. 传染病防控“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9.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

疫苗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100%

疫苗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接种组发病率

10. 甲肝、戊肝——粪-口途径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丁肝——经血、母婴、性接触、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11.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

12. 感染性腹泻病原学特点:霍乱弧菌(O1、O139群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志贺菌(痢疾杆菌);沙门菌;埃希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

13. 医院漏报率要求不能超过20%。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