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情节的表达方式,就情节内部的规律来考察,主要是选择叙述的角度和基调两方面的问题。
选择好叙述的角度和基调,是情节表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叙述的角度选择适当,才能使情节头绪清晰,一目了然:叙述的基调明朗,才能使情节倾向分明。
“叙述的角度”,是指我们(叙述者)的观察点、立足点。换句话讲,也就是介绍人物经历、叙述事件的经过——从什么角度,用什么人称进行表达。
展开情节,通常都以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他们)进行叙述;也有用第二人称(你、你们)的;还可以采用人称转换,从多重角度交叉叙述。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情节表达方式。
一、【第三人称范例作品】《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
1. 原文节选(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小片段)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他到那儿接连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捉到。头四十天上,有一个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没有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爸妈就对他说,老头儿现在一定“背运”了(那是形容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
他们吩咐孩子搭上另一只小船到海里去,在那只船上,头一个星期就捉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头儿每天划着空荡荡的小船回来,心里非常难过,他总要走下岸去,帮他去拿卷起的钓丝,或者鱼钩,鱼叉,以及绕在桅杆上的帆。那一面帆上补了一些面粉袋,收起来的时候,看上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
老头儿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两边脸上长着褐色的疙瘩,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的反光晒成的肉瘤。疙瘩顺着脸的两边蔓延下去。因为老在用绳拉大鱼的缘故,两只手上都留下了皱痕很深的伤疤,但是没有一块疤是新的。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变得像没有鱼的沙漠里腐蚀的地方一样了。
他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除了那一双眼睛。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桑提亚哥,”他俩从系船的地方爬上岸的时候,孩子对他说。“我又能跟你一道下海啦。我家里已经攒了一些钱。”
原来是老头儿把孩子教会了捕鱼的,所以孩子很爱他。
“不,”老头儿说。“你们那只船运气好。还是跟他们一道吧。”
“但是你可记得,你是怎样接连八十七天一条鱼也没捉到,以后我们又是怎样接连三个星期每天都捉到大鱼的吗?”
“我记得,”老头儿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不相信才离开我的。”
“爸爸叫我离开你。我是个孩子,不能不听他的话。”
“我知道,”老头儿说。“这是合情合理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的,”老头儿说。“可是我们有。你说是不是?”
“是的,”孩子说。“我请您在海滨酒店喝一瓶啤酒,然后我们把打鱼的东西带回家去,好吗?”
“为什么不好?”老头儿说。“打鱼的都是一家人啊。”
他俩坐在海滨酒店,很多打鱼的人拿老头儿开玩笑,老头儿一点也不生气。别的人,那些年老的渔人,都用眼睛望着他,心里替他难过。……
刮东风的时候,从海港那边的鲨鱼腌制厂里飘来了一股气味;但是今天只送来一些儿淡淡的气息,因为风往北方刮去,这会儿已经平息,阳光照着海滨酒店,天气是十分可爱的。
…………
孩子拿了一罐热咖啡到老头儿的茅棚去,坐在一旁等他醒来。有一回他好像快要醒了。可是他又死沉沉地睡去,孩子不得不到大路那边去借一点木柴来,把咖啡再热一热。
最后,老头儿醒来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咖啡喝掉吧。”他把咖啡倒了些在玻璃杯里。
老头儿把咖啡接过去一口喝掉。
“它们把我给打败啦,曼诺林,”他说。“它们真的打败了我。”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并没有打败你。”
“是的。真的没有。可是后来鲨鱼打败了我。”
…………
孩子走出了门,当他走在破烂的珊瑚石路上的时候,他又放声大哭起来。
那天下午,海滨酒店里来了一群旅行家,其中一个女人在望着海水的时候,从一堆空啤酒罐和死了的小梭鱼中间看见了一根又粗又长的雪白的脊骨,最后面有一条庞大无比的尾巴,当东风把港口码头外面的海水不住地掀得波涛汹涌的时候,那条尾巴随着潮水一上一下地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指着那条大鱼的长脊骨问一个侍役,现在那东西已成了垃圾,只等着给潮水冲走了。
“我还不知道鲨鱼有这么漂亮的,样子这么好看的尾巴呢。”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朋友说。
在路那边的茅棚里,老头儿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睡着,孩子坐在一旁守护他。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
1. 浅析
从《老人与海》一例可以看出:第三人称的叙述,就是我们写作时从“他”或“他们”的角度——来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
(1)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运用第三人称,以平静深沉而略带忧郁的调子,灵活流畅地叙述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的捕捞生活。
他连续八十四天捕不到鱼,后来好不容易捕获了一条鱼,却又被鲨鱼吞食,表现了老渔夫非凡的毅力和坚韧的决心。
(2)作者精于叙事,作品情节生动完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没有看过的同学请课后搜索阅读全文)
【划重点】 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能直接展开情节,描写人物,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比较灵活地、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因此,第三人称也是我们写作时用得最多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第一人称范例作品】 《上书院去的路》阿左林(西班牙)
1. 原文
葡萄藤的卷须转黄,灰暗的秋天的黄昏近了。我的忧郁也随着浓了起来,因为我知道已经到上学去的时候了。我第一次作这种旅行才八岁大。我们从莫诺瓦乘车往叶克拉,走下山谷来,爬上山头去;我们带着干粮在身边:一张烙饼,几块炸肉片,一些腊肠。
当这个愁惨的日子一天天近了,我看到我的衬衫整理好了,烫好了;被单,枕套,手巾,食巾。……于是,在我出发的前一天,一只有粗皮盖的箱子从阁楼上搬下来了,我的母亲把我的衣服装在里面,很仔细。我也得提起那套银食器;现在我有时候沉思的望着食器架,看到那上面放着那一套服侍我八年,如今破旧了的银食器;我一看到它们总觉得有一股真情涌上心来了。
从莫诺瓦到叶克拉是六个或八个钟头的路程,东方发白我们就动身;下午很早就到了。马车颠簸在崎岖的石道上;我们有时候歇一歇,在道旁的橄榄树底下吃一点点心。想起来也觉得十分可喜的,我记得清清楚楚,怎样从半路上高处一个石凹里,望过一片暗沉沉的牧野去,就可以隐约的看到高楼的白尖顶,新教堂的大圆顶闪耀在太阳光里。
于是,一种说不出的难过袭来了;我觉得好像已经被一把拖出了乐园的欢悦,扔进了一个地洞的黑暗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怎样想逃走;那个老仆人现在还常常笑我呢,当他告诉我这故事。我跳下马车,跑过田野去;他捉住了我,哈哈大笑的说:“不,不,安东尼多,我们一定得上叶克拉去!”
可是的确我们到底不得不上叶克拉去,马车向前走去了,我又进了那个阴森的夜城,我又看到自己无法挽救的成为了一条没有头的链子的一节,闲步在走廊上,或是,不作声也不动,坐在课堂里一张长椅上。——《西窗集》
2. 浅析
从《上书院去的路》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人称的叙述就是用“我”或“我们”叙述所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人们(读者)。
(1)阿左林的《上书院去的路》,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形式,展开叙述,回忆儿时上书院路上的见闻,基调忧郁而深沉。
作品写儿时的“我”上学的准备和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感、所作所为。
上路前“我”愁惨地看着准备上学行装;一路上“我”望着“暗沉沉”的牧野,好似被拖出了“乐园”,甚至“跳下马车,跑过田野”想逃回家去。
(2)作品这样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自然、贴切地表现了儿童厌恶书院的枯燥刻板、单调无味的生活,不由使人想到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写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质朴而亲切。
【划重点】 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显得亲切、生动、自然,易于表现我们(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在广泛而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往往不易展开,有一定的局限性。
期待您点击我头像进空间,提出您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便于我们小讲堂工作的改进。如果能够点赞、关注,就更加感激不尽了。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