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这是常识。然而,八小时工作制的真正实现需要一定的市场条件,并不是仅靠法律就可以解决问题,事情没那么简单。
八小时工作制国家法律规定的工作日长度为8小时的工作制度。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资本主义早期,工人阶级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就开始进行罢工、示威活动。1866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根据马克思的倡议,首先提出“8小时工作制”的口号。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于1917年11月11日颁布了《关于8小时工作制》的法令。第一次世界大战后,8小时工作制被1919年10月国际劳工会议所承认。以后资本主义各国被迫陆续确认了8小时工作制。建国后,我国也实行这一制度。
——据头条百科
如果八小时工作制只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那么我们这个社会想要消除“996”、“887”工作制就很容易了。八小时工作制已经写入了法律,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只需要通过完善相关立法工作,以及严格执法等,就可以完全实现。
“法治”的标杆是“西方”,“西方”的标杆是美国。我们来看看美国的工人,美国的普通劳动者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每天是否只需要工作八小时?当美国人为上次总统大选烧掉18亿美元时,《华盛顿时报》当时的报道称,美国有“1.55亿人从事只有最低报酬的工作,很多人为生存打两三份工。”
在美国底层劳动者群体中兼职的现象相当普遍。“同时打两三份工”,这样的“八小时工作制”与“996”、“887”有什么区别?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可以在纪录片《美国工厂》中看到,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的中国工人十分同情那些同时打两份工的美国工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劳动力的供给(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最根本的是由市场条件所决定的。看起来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的供给就会越多。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通过出卖一定劳动力获得一定的工资报酬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的过程中,工资会给劳动者带来效用,劳动会给劳动者带来“负效用”(辛苦和受累)。当且只当工资的边际效用大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时,劳动者才会愿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工资水平越高,工资带给劳动者的边际效用越大,劳动力的供给就越多。然而,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你饥饿时,吃一个面包会给你带来很大的效用,等到你吃第二个面包时效用就变小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一定实际工资的边际效用会随着劳动者“基础消费量”的提高而降低。“基础消费量”越小,工资的边际效用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果劳动者的“基础消费量”保持不变,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如果工资水平保持不变,随着“基础消费量”的减少,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减少。
劳动者的“基础消费量”与劳动者的积蓄,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亲戚朋友间的互助,以及各种社会互助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相关。会因失业、疾病、年老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而降低。但不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提高,如若不然就不会出现长期的工资增长停滞的现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都出现了长期工资增长停滞。
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4—16小时,最高长达18小时,甚至有时工人要连续工作数十小时。有许多“能够把人累死”的行业,即使最精壮的劳动力也只能撑十年。而工资水平却长期维持在最低生存线附近。这是因为当时工人阶级的大多来源于失地的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者,其“基础消费量”非常低。不出卖劳动力就得饿死时,工资的边际效用就变得非常大。后来走头无路的工人们自发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互助”组织。随着“社会互助”成为西方社会的潮流,互助的力量不断壮大,工人阶级的“基础消费量”得到不断提高,工作时间逐渐缩短了,“能够把人累死”的工作也逐渐减少了。后来随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劳动者的“基础消费量”相对经济发展有了快速提高,八小时工作制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确认八小时工作制的时期,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国家开始建立的时期。就是在西方各国确定了八小时工作制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八小时工作制也还远没有真正能够实现。西方国家真正实现八小时工作制,可能是在“二战”后。“二战”以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各国都在大力推进“福利国家”建设。上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的实际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远高于现在,那时西方的许多国家是真正的“高福利社会”。为摆脱“滞胀”,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西方各国开始“去福利国家化”,实际的福利水平一直在不断相对降低,许多“福利国家”已经名存实亡。而据日本学者森岗孝二的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欧美国家的工作时间慢慢地延长了。
我们要消除“996”、“887”工作制,最根本的只有依靠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