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朝三暮四”中的哲学思想)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2-12-19 22:24:13

所谓的朝三暮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哲学思维实践故事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后人据此提炼出“朝三暮四”这个成语。

【 狙:猕猴;狙公:好养猴子的人;赋:给于,这里指喂养;芧: 橡子,橡果;朝:早晨,一天太阳出来的时间;暮:傍晚;皆:全,都;】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朝三暮四的故事大意就是:在战国时,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猕猴,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公”,狙在古书里指猕猴。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

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哪有财力物力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此时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谢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那么,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中,都包含了那些哲学的思想与思维方式呢 ?

一.朝三暮四中庄子的哲学思想

1.朝三暮四是庄子在自己认知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总结出来了的故事集《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齐物”的意思是: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庄子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浑然一体的,并且在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因而没有区别 。

~人在社会上之所以有认识上与所处阶层地位的差别,主要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于具体在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的使用和拥有的差异性决定的 。

庄子在《齐物论》中体现反映出来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反映在:天道观之中

~“道“是庄子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庄子在基本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过程中,把老子重识客观的意义,从主体上,进升为了一种宇宙的精神。

~庄子把老子的道和人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使成为了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认识和感知所谓的

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并且是人可以认知的,所以具有绝对性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是一切事物客观存在的始源规律,所以具有创造性

~道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

~道在宇宙万物中,又是一种人类永久探索的无形存在,所以又具有普遍性;

还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主导的万物自化规律,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而自身却永不消失的无为性 ;

总之,庄子阐述的“”,向世人阐述的是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人就必须遵从天道 、就必须效法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卑生贱性。

2.朝三暮四中的社会思维工具

a.“朝三暮四”首先肯定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关系 ,“狙公赋芋”。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讲,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的具有劳动创造能力的生物;也就是说猴子是人类的祖先,人类不能忘记祖先。

b.“朝三暮四”其次认为,人与猴子(动物)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相依为命。也就是说,当猴子(动物)不能够满足自己吃饭而活下去的时候,人应该把自己的粮食拿出来喂养它们,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

c.“朝三暮四” 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工具 ;也就是说,人类在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关系的矛盾时,要在具体条件下解决好“”与“时间和空间”的矛盾 ,只有这样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才能到达和谐、共生、共存的共同体的目的与目标 。

d.朝三暮四 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人与猴子的关系、人与家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猴子与自然的关系;这四种关系唯一的矛盾是:时间和空间与生存和生活的关系。

3.“朝三暮四”的哲学思想在现实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其核心世界观与价值观,历来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其指向就在于告诉人们,人是要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让生命的繁衍与天地相通,从而实现中国哲学所提倡的“”。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我个人认为,它主要是指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并相互依存的运行规律;在这些“规律”中 ,最核心地位的应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而“德”则主要是指人为了繁衍和生存的需要,必须遵从“道”~既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规律,从而认识与使用自然资源的实践活动 。

2朝三暮四中的平等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非常明确的知道,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因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人来讲,生命的价值是平等的 ,生命繁衍和延续是人类唯一的基本属性和功能;而人生则是人类为了生存与生活,而进行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实践活动,肯定是不平等的 。

因此,我们无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什么阶层位置,我们都应该在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条件下,清楚的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或能够得到和帮助他人 。

【3】朝三暮四中的辩证思想

在朝三暮四具体实践活动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大因素。因为人与猴子的关系本身,它不是人类理性的对象;因为自然万物进化的规律,对于人类来说,猴子在人的有限的生命延续实践中,是具有无限性和无知性的,实际上就是说人与猴子(自然万物)的关系,是超越人的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理性认知是存在于非理性之中的。

【4】朝三暮四中的相对性

从“朝三暮四”的成语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它们思想中,有一个在时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认识论 ;就是说自然生态(生命)的自然原则是在时间的条件下,同一个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因为人的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综上简述,当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入到信息社会时代时,我们就会突然发现和感觉到产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朝三暮四”,不仅说清楚了人类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关系,并且明确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所有关系,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对立统一与同一 。

当前,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在人役世纪大战的过程中,无论我们信与不信,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情况都在发生着悄然无息或天翻地覆的变化。朝三暮四平等、对立、辩证、和谐、共生的思考方式和社会思维能力的哲学思想 ,都在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发展的方向前进着…

前言不搭后语的观点,恳请读者批评斧正 !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