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基础步伐(“步”“桩”合一的太极步)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23 13:34:10

经典拳论讲: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又说“五行运行皆在步,一身要基定于足”,由此可见,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杨式太极拳先师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练习谈”说:“两脚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说明走步的脚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

传统杨式太极拳在盘拳时脚步走弧形,忌直来直去、走直线步。弧形步由曲而伸,缓缓踏出,足尖由下垂渐渐变动上翘,脚跟先落地,然后足掌和脚尖落地,全面落实(左右横行须先落脚尖,然后脚掌、脚跟全面落实)。

当年我的老师金锡武先生曾说过:老架杨式太极拳是承重型,体重加压在一足上碾转(实碾)。其内涵是“步”“桩”合一,“势中有桩,桩中含势”,不许移动重心上步。金锡武、崔毅士二师教我拳时说:杨式太极拳每式都含碾步,走步要分清阴阳,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型、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不要让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模式混在练拳中。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根基是脚的功夫,是步法。功夫不上身,主要是没练下肢的脚(步法)。脚下不练功,周身不易松。太极拳练掌、练拳、不练脚是半截拳。传统杨式太极拳脚步的运用离不开方向和方位,因为脚是定向的根。盘拳离不开跟,“丢跟”就不称为传统杨式太极拳了。练拳先练脚,是传统杨式太极拳首先训练的科目。拳谚说:“七分看下,三分看上”“一步走错,步步歪”“步不稳由拳乱”,可见脚功是传统杨式太极步法的基础功夫,毫厘也差之不得。杨式太极拳有老架、大架、小架(低架)之分,其步法、步型也各有不同。

过去,拳师不轻易教弟子步法,有“传拳不教步, 教步打师傅”的说法。传统杨式太极拳盘拳、推手、散打对练,最注重脚的运用,凡太极拳虚步都暗含着各种脚法。以当今杨式太极拳新架的弓步为例说明如下:新架上步(前进),身体后坐、重心后移、前脚外撇、脚掌踏实、脚前弓、体重前移,后脚再上步踏实,体前移。简言之,即前后“移动体重”。杨式传统太极拳老架、大架、小架盘拳上步,不倒体重,因此拳是承重型。据测算,新架前进一步为8.5秒,老架前进一步为5秒。显然老架比新架上步速度快三分之二,即3.5 秒,在技击上,新架不如老架应急。当今传统杨式太极拳的弓步,在老架杨式太极拳中,称为斜步(前进步)。

该步功量大,走三至五步,热感从脚底串到腰脊之上。斜步(即弓步)迈步,要突出五个字——“曲、碾、弧、伸、抓”;

歌诀为“曲腿碾步体侧移,弧行曲伸跟着地,落胯圆裆趾抓地,气沉凝神体前移”。该步前后两脚跟形成一直角形,两脚跟相距长度为70厘米,宽度(底边为长度)是自身脚长的1.5倍至2倍(体形高大者,两脚跟相距要75~80厘米)。走该步, 步幅大小要恰到好处。步过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无论步幅大小,都不能踏成两足跟(底边)相距小于自身脚长的一脚之内、成为直线步。

​有部分初学太极拳的爱好者,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的两脚误站在一条横线上,这样因底面积过窄而容易产生重心不稳的现象。

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的斜步,在其套路中的棚、挤、按、搂膝拗步、搬拦捶、栽捶、指裆捶等式迈的都是直角步型,即当今弓步。斜步要求:前腿膝尖与足尖须成为一条垂直线,且支持全身体重。内含“曲、碾、弧、伸、抓”步型,其中“碾”为碾步,是杨家拳中的重要步法。据说杨家前三代特别重视碾步,碾步排在传统杨式拳步法中第四位。在杨式太极拳老架中,几乎每式都含有碾步,碾步步型看似简单,其实内涵深厚,具有以下作用。

(1) 使习练者体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太极拳运动不论变换哪种步法,都要“立如秤准,活似车轮”。运动变换中,上身始终保持中正安舒。俗语说:低头弯腰,有本事也不高;前倾后仰,难以升堂。习练者作碾步时,头部百会穴上领,头容正直,神贯于顶,有虚灵自然之意。还能使肢体尽量地放松,平心静气地用意识消除运动中的僵劲。又因其腰部的沉劲使脊椎松开拉长,保持躯体正直,不致前俯后仰,左右歪斜。

(2)使习练者旋转髁、膝,旋转腰脊,在肩胯相随的螺旋运转带动下肢顺逆缠绕,使传统杨式太极拳形成螺旋运动。所以肩随腰胯的转动而转动,并终使两肩齐平、上下相随、节节贯穿的腰身边转动边平直前送,完成传统杨式太极拳斜步,即弓步。

(3) 使习练者的脚掌左碾右碾,有利于活动脚部关节。在两脚踝关节以下,分布着与全身健康有密切联系的四十一腧穴,联系着头颈、躯干、四肢的一些组织器官,这些组织与器官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都受脚部的经脉支配,即“一脉不和,周身不适”。在足底有三十六个病理反映区,这些反映区受到脚部碾转的刺激,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预防和矫正扁平足和八字脚。

(4)碾步都由大拇趾领劲,有方向、有角度,虚实分明地以脚领膝,以膝领股,既能做到“完整一气”,也能达到“周身一家”。

(5)碾步不仅为传统杨式太极拳重视,甚至军队基本训练的步法,也以碾步为重。如向后转身,则有倒插步,先碾左脚跟,再碾右脚根,目的在于求灵求活。灵活在于步法,步法在于步型,而其变则在碾步,其用则在应敌之变而变。

碾步之功用在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中的斜步还包括出腿、迈步走弧形,老架大架拳形象地说是圆形的运动。手、脚都是呈弧线运动,肢体上的圆形才能产生掤劲,才有弹性。脚走曲线弧形产生抽丝劲,胯圆、膝圆、踝圆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无论盘拳、推手、散手都强调螺旋抽丝劲的圆的要领,无圆无弧就不像传统杨式太极拳。注意:手、脚的走弧、画圆、转圈要在腰胯的带领之下,功效才会大。

杨澄甫先师的“起落犹似猫行”,说明猫行步(即太极步)练法是太极拳走步的核心。猫行步含在弓步中,即弓步内蕴涵着猫之行走,猫迈步举步轻灵,落步轻又稳。传统杨式太极拳老架要求形神兼备,“形如缚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形与神都应具有猫形的身灵、爪利、气实、步稳健的体态。既要把握猫行步中轻灵、柔软、敏捷、无声无息、 “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如履薄冰”“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意收回、迈出的灵气。

猫行步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主要的基本步型,运动量大,久练能使腿部肌肉发达,且下肢有力,还能防治常见的腰椎骨质增生和跟骨骨质增生及变形性膝关节病。传统杨式太极拳难练之处,不在上肢的掌、拳、勾的手,而是在下肢的腿和脚的步法和步型。

总之,太极拳的根基在于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认识脚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加强腿部支撑力和柔韧性,做好在意念引导下的姿势开合、重心移换、呼吸配合,才能尽快提高拳技水平。

太极拳传人张志俊先生在《太极技击功夫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一文中谈到腰胯时说:“太极拳理曰‘不得机不得势时,腰腿求之’。我认为这里少了一个字,应该是‘腰腿间求之’。腰腿间是胯,其位置格外重要。脚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膝盖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刹那间将力量送到腰部。不能松胯将会瞬间断劲,功亏一篑。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部分乃至一大部分,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创造了条件;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得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本人基本认同张志俊先生对松胯的看法。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整个放松功夫最难练的部位应是中、下盘,就是胯、膝、踝。尤其是胯, 因为胯是一般人习惯承载力量的地方,可能是倚赖骨盆大的缘故吧。大多数人用胯吸收身体上半身的重量,再加上姿势有种种毛病,所以部分人练得腰酸背痛,脊椎受伤。通常胯放掉的力量会跑到膝盖上,若膝盖没有放掉从胯转移过来的力量,就容易损伤膝盖(意即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较大又较为复杂的关节),进而阻碍练功的深入。

​因为膝关节受伤后,轻则影响走路行动,重则需要找医生治疗,练拳行功难以真正心静体松,专心聚神。如果进一步把膝盖力量放掉,转移至踝(又称踝关节,由胫、腓两骨下端与距骨滑车构成),就进入落地生根的阶段了。太极拳名家松绪金先生说:对于推手、散手技击而言,一是借人之力;二是借地之力。要练到胯松透的境界,才能把膝盖力量通过踝关节、涌泉穴放人大地。

练松胯的重点之一是体悟摇臀荡胯。所谓摇臀是以臀部一侧胯关节为圆心,以骨盆为半径的旋转运动;荡胯则指弧线提胯和弧线落胯运动。放松骶髂关节对加速松腰起到重要作用,行拳时从大腿根部放松,注意操练髋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样达到开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时左胯落,同时右胯荡起;既而有右胯落时尾闾已经靠过来了,由胯带动全身直至手指、脚下涌泉。放松腹股沟和会阴穴、松腰敛臀 (亦俗称塌腰)对松胯圆裆亦起到较大作用。另外注意胯关节和臀部肌肉要放松,不能死顶骨盆,夹僵胯部。松胯起码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轻灵,通过胯关节的肌肉韧带合理收缩舒张,胯关节的各骨关节能灵活转动,不产生辅助肌肉韧带做负功的现象;二是松腰沉稳,通过松胯更好地松腰,以身带领肢体内外运动,恰到好处地使意、气、劲合一,能使身体协调完整,松而不懈,沉而不僵。

对形体而言,坚持科学、系统的锻炼,长期活动可使胯范围诸如骶骼关节、髋关节等 关节软骨增厚,肌腱、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变大,胶原纤维量增加,从而提高胯关节的抗拉能力及稳固性。通过放松伸展性练习,既可使参与关节运动的原动肌力量得到增强,又可使对抗肌的伸展性提高,与此同时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在力的作用下伸展,增大了关节的灵活性,提高了关节的运动幅度,太极拳运动的重心变换离不开胯关节的有效活动。

对修炼太极拳内功而言,以胯裆为主宰的行拳练功,使之以身领手,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支配了逆腹式呼吸。一系列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连绵不断,皆由此而成。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胯裆之运转,在外是拳架、揉手(亦俗称推手)的练习,在内则是丹田的运转。最后练就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整个身体的运动。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胯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进行运动。裆劲转圈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

开胯练习

开胯对学习太极拳是至关重要的,胯开的、松的程度对今后太极拳动作的规范和发劲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方法:

1、坐:两脚脚心相对,两肘成90度,两手掌心按在两个膝盖上,盘地而坐。丹田呼吸三次。

2、抬膝:全身放松,丹田吸气。随着吸气两膝盖略上抬。

3、按膝:全身放松,丹田呼气,随着呼气两手往下按两个膝盖,使膝盖、两腿外侧贴到地面。这样一吸一呼,一按一抬连续练习,几天即可彻底开胯。随着胯开得程度,下按两膝贴地精止的时间逐渐加长,达到三分钟以上为佳。

松胯:

我们学练太极拳双胯必须松开,裆部撑圆。松胯哪怕松开一点点都行,不松胯或未松胯时不能使内气内劲产生。

松胯的标准:双胯能下沉,裆开圆,双腿曲膝;上身自重能通过胯膝往脚上负重,胯部相对不负重;双胯随身体重心移动胯部也能适当负重,转换灵活,下盘稳固。

松胯的感觉:人的自重已扎在膝部已下小腿及脚跟部;在膝部不前倾的前提下,胯部能上下起伏;人上身的自重往下松沉时,胯部有一种释放能量的感觉,从上往下释放;当你收缩会阴部时,胯部有一种吸的感觉.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