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不捕杀毒蛇(美国有专业捕蛇人)

首页常识更新时间:2023-08-15 11:25:06

今年7月底,广东省河源市发生了一件非常令人恐怖的事情。

两条巨型缅甸蟒潜入一户养猪场院子,将这家人养的近30斤的宠物狗生吞活剥。

消防员来抓蟒

主人发现后被吓得不轻,急忙报警求助。消防员赶到现场,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将巨蟒捕获并送往林业站放生。

据养猪场主人说,当时他看到其中一条巨蟒正在吞食家里的鸭子,所以才立即拨打了119求助。

无独有偶,在美国,近期也出现了巨蟒事件。

2023年7月10日凌晨,一名专业捕蛇人在执行任务时,遭遇了一条巨型缅甸蟒,与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

捕蛇人徒手抓住了缅甸蟒的头部,试图将其控制住,然而,缅甸蟒并不甘示弱,用它强壮的身体将捕蛇人紧紧地缠住。

幸好他的的同伴及时赶来帮忙,才将缅甸蟒从捕蛇人身上解开,并用绳子将其捆绑起来。事后经测量,这条缅甸蟒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8米,重达56公斤。

这两起事件让人不禁思考,为什么广东会出现如此庞大的缅甸蟒?它们是否已经泛滥成灾?为什么美国能有专业的捕蛇人处理泛滥的大蛇,中国就没有捕蛇人呢?



▋ 中国的为何不需要专业捕蛇人?

“中国为何没有专业捕蛇人?”听到这样的问题,一部分懂行的网友就笑了。中国要是有捕蛇人这个职业,可能要不了多久就都会自动失业。

美国捕蛇人的收获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虽然最近野生蛇事件频发,但新闻只是属于个别现象,并不是常态,我国也不属于野生蛇泛滥的国家。

相反,由于栖息地生态被破坏和过度非法捕杀,导致我国野生蛇数量总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专家也做出解释,最近蛇类活动频繁。其实是因为我国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才导致的

野生蛇是一种只能通过外界气温调节自身体温的动物,一旦温度过低,就会面临死亡。

于是到了冬季,野生蛇类不得不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进行冬眠,这与其他动物因为冬季物资匮乏保存体能而冬眠的性质完全不同。

等到外界温度上升到25度时,它们的体温也会逐渐升高,身体机能恢复活力。这个时候,便是它们积极出门觅食的时候。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湿热,雨水量充足,是蛇类最喜欢的季节。

大雨即将来临之前,空气中氧气变得稀薄,蛇洞中会变得异常湿闷,这个时候,蛇类会选择集体出洞呼吸新鲜空气。

而雨停后,雨水和土壤中的细菌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一种叫做土臭味素的物质。这种物质的味道就我们经常说的“雨后泥土的芬芳”。

对蛇来说,这种味道也是极具诱惑的。因为这种物质可以吸引很多昆虫来觅食,而被昆虫吸引来的老鼠等小型动物又是蛇的美食。所以,下雨后,蛇会跟着昆虫的味道出来捕猎。这也就是生物链中的环环相扣。

据了解,在我国有着300多种野生蛇,有毒的占据了50多种,而其中数量最多分布区域较广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和竹叶青等。

虽然这些蛇类毒性较大,被咬上一口就等于一只脚迈向了死亡,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忽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它们是自然界中的重要食肉者和食物链的一环,可以控制小型动物的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它们的毒液和其他部位也可以作为药品或工艺品的原料,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中,蛇也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故事传说。

当然,这种价值也被一些非法捕猎者看在眼里。

为了高昂的利益,偷猎者开始过度捕杀野生蛇,再加上其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野生蛇类在国内的数量急剧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些野生蛇类,而不是滥杀滥捕或者恐惧厌恶。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蛇类属于国家保护的三有动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杀、伤害、购买、运输、携带和出售。

同时,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共有13种蛇类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金环蛇、王锦蛇、菜花蛇等;有196种蛇类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如眼镜蛇、银环蛇、五步蛇等。


▋ 美国现在才叫蛇类泛滥成灾

与中国截然相反的是,美国目前正经历着严重的野生蛇泛滥,特别是在佛罗里达州。

这里栖息着超过10万条缅甸蟒,造成了生态系统的大破坏,很多本地物种数量因此急剧减少。

那么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多野生蛇泛滥呢?其实这与他们多年来的兴趣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人对于蛇类有着特殊的信仰和崇拜,他们认为蛇象征着财富和权力。于是,从很早开始,他们就有了家庭饲养蛇类的习惯。

很多贵族会以蛇的大小来或珍奇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而缅甸蟒就成了权贵们争相收藏的宠儿。

据了解,在2000年前后,美国一共进口了144000条缅甸蟒,只用花20美元就能把刚孵出的缅甸蟒幼蛇带回家。这样实惠的价格,预示着不管时哪个阶层的爱蛇之人,都有能力将它们购买回家。

再说说缅甸蟒,它虽然是生活在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巨型蛇类,浅色的皮肤上布满黑色的纹理,身体可长达7米,体重121公斤。

然而庞大冷酷的外形却敌不过它温和的性格,一跃成为了美国人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宠物。

不过,虽然缅甸蟒幼蛇售卖价格低廉,但其饲养成本却极高。

到了后期,很多家庭就已经承受不了缅甸蟒巨大的体型和惊人的食量,如果一旦让它们食不果腹,就有可能伤害饲养者或其他动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美国人不得已只能将巨蛇放生,当然也有少部分部分缅甸蟒因为飓风影响,也私自离家出走了。

这样一来,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地国家公园就成了这群巨蟒的乐土。

缅甸蟒一向喜欢在沼泽地活动,再加上周围生活着一群水獭、短吻鳄、小浣熊、负鼠、狐狸等动物,正好成为了缅甸蟒最理想的大餐。

生活条件如此优渥,这也促进了它们更好的交配和繁殖。

据了解,一条缅甸蟒每年能产20-50枚蛋以上,而当地至少生活着30000-300000条缅甸蟒,这个数字可是非常惊人的。

2012年佛罗里达州发现了一条身长约5.4米的缅甸蟒,它的体内就存有87个蛇卵

在这样的繁殖速度下,缅甸蟒很快泛滥成灾。

最初在缅甸蟒的幼蛇阶段,它还能遇到一些肉食动物的威胁,但只要长到5米长左右,它便等于没有了天敌,即便是体型巨大的鹿或者鳄鱼,它也能一口吞下。

而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其他野生动物的极剧减少。

比如在蟒蛇泛滥之前,还可以观测到大量的小浣熊。从2003年后,小浣熊出现的频率下降了99.3%,白尾鹿下降了94.1%,短尾猫下降了87.5%,它们数量锐减,很可能和缅甸蟒捕食有关。

为了控制缅甸蟒的数量和影响,就出现了捕蛇人这种职业,并且成了美国炙手可热的职业之一,他们的经济来源,就是每捕捉到一条5米长的大蛇得到几千美元的奖励。

不仅如此,每个捕蛇人之间也会互相攀比,以捕到大蛇为荣。因此,美国政府还专门设置了捕杀缅甸蟒的竞赛活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每年举办的“缅甸蟒挑战赛”。这是一项旨在提高公众对缅甸蟒入侵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的活动。

参赛者需要接受培训后,在指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尽可能多地捕杀缅甸蟒,并将其上交给主办方。参赛者可以根据捕杀数量和长度等指标,赢得不同金额的奖金和奖品。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还做了很多的治理工作,比如禁止私人养殖和贩卖缅甸蟒,开展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招募专业的捕蛇人和猎人,提供奖金和奖励等。


▋ 中国为什么不培养捕蛇人?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处理野生蛇类泛滥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主要是源于两国面临的问题性质不同。

首先,中国目前并没有出现野生蛇类泛滥成灾的现象反而是野生蛇类资源正在减少。

因此,中国更注重对野生蛇类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美国则是面临着外来入侵的缅甸蟒泛滥成灾的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美国更注重对缅甸蟒的控制和消灭,以减少其对本地物种和人类的危害。

并且,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中国有着悠久的蛇文化,认为蛇是一种神秘而又智慧的动物,有着吉祥和富贵的象征。中国人也有着食用蛇肉和利用蛇皮、蛇胆等制作药品和工艺品的习惯。

中国关于蛇的传说非常多

因此,中国人对蛇有着一定的尊重和欣赏,也有着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则是一个文化底蕴不深的移民国家,没有太多的传统蛇文化,除了认为蛇是一种特殊的宠物外,并没有其他的了解和接触。

最后,两国有着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社会管理较为严格的国家,并不适合发展专业的捕蛇人或猎人这样的职业。

捕蛇人或猎人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和场地来进行捕猎活动,而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较高,农村地区也有着较密集的居民点,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地方。

其次,捕蛇人或猎人需要有相应的技术和装备,来应对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野生蛇类,而中国的法律对于私人持有枪支、刀具等武器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随意使用。这对于专业捕蛇人来说,有一定的危险。

再次,捕蛇人或猎人需要有合法的许可和资质来从事捕猎活动,但如何确定资质的审查标准,以及如何确保获得许可的人不会滥用这个权力去伤害别的野生动物,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制定出来的。

反之美国则是一个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社会管理较为宽松的国家,因此比较适合发展专业的捕蛇人或猎人这样的职业。

同时,捕蛇人或猎人可以通过参加政府或民间组织举办的培训和考试,获得合法的许可和资质来从事捕猎活动,而美国对于外来入侵的缅甸蟒是没有保护的,反而是鼓励和奖励捕杀的。



参考资料:

在国内它们是保护动物, 但到了国外就不一样了

美国邀请赏金猎人肆意猎杀的缅甸蟒,为什么我国偏偏要保护

危险的捕蛇工作,捕条蛇能赚几千元,却很少有人做

体长近6米!美国佛州捕蛇人徒手捕获长缅甸蟒

巨蟒闯入狗舍,生吞30斤狗!

河南一村庄出现蛇群?村民多次遇蛇!官方为何回应称与大雨有关?

,
展开阅读全文
推荐内容
热门内容
热门文章

© 2007-2022 http://www.anhuiqq.cn,All Rights Reserved.